美国对华战略的历史演变 - 中国被视为美国自二战结束以来的第三个主要竞争对手,前两个分别是苏联和日本 [1] - 苏联的挑战集中在军事和意识形态领域,而日本的挑战主要在经济领域 [2] - 美国对苏联的竞争侧重于军事地缘,对日本的竞争侧重于经济、科技与贸易 [3] - 中国被认为是首个“综合性竞争对手”,结合了苏联和日本的特点,涵盖军事、经济、科技等多方面 [4] -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称中国“既是经济方面最大的竞争对手,同时也是军事方面最大的竞争对手” [5] 中美实力对比与关系转折点 - 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超过美国,导致竞争氛围加剧 [6] - 2015年奥巴马提出通过TPP框架压制中国经济崛起,避免中国书写全球经济规则 [7] - 2017年特朗普访华后,美国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 [13][14] - 特朗普政府彻底推翻前几届政府的对华战略基石,如“接触政策符合美国利益”等 [17] - 2017年特朗普的北京之行及后续操作成为美国对华立场的转折点 [15] 贸易冲突与技术脱钩 - 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根据《贸易法》第301条款发起对华贸易调查,中方对等反制 [20][21] - 2020年1月,中美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当时双方思维仍停留在经济全球化时期 [22][23] - 2020年贸易协议达成后,美方代表莱特希泽成为政府内部维护协议、反对在台湾等议题上刺激中国的人士之一 [24][25] - 拜登政府以“去风险”为由推出全面技术封锁,推动高科技领域脱钩及“芯片联盟” [31][32] - 与特朗普时期聚焦关税和个别企业相比,拜登政府的技术封锁是全面性的 [31] 地缘政治对经贸关系的影响 - 中美关系最大的问题并非具体的经济摩擦,而是对两国关系的长期定性和未来轨迹的预期 [34][35] - 如果决策者预期未来关系将被切断,现有的商业联系将变得无足轻重 [35] - 当前稀土出口管控中,对向境外军事用户及管制名单内实体的出口申请原则上不予许可 [36] - 历史经验表明,地缘政治交易(如对抗苏联、台湾问题)是经贸关系展开的前提 [37][38] - 中美真正的“大交易”必须同时讨论经贸问题和地缘政治议题,无法避重就轻 [40]
真正的决定因素是预期
虎嗅·2025-10-12 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