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市场发展历程与现状 - 碳市场发展呈现“试点探索—全国统一—全面深化”三阶段特征,2011年启动“两省五市”地方试点[2]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首批纳入2162家发电企业,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2] - 截至2025年8月22日,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6.8亿吨,总成交额突破474.1亿元,2024年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096家,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3] - 2025年完成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年碳排放量约2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市场可管控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3] 碳市场政策与制度框架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的全国碳市场[6] - 政策提出从排放强度配额分配向总量控制的渐进式转型路径,设计2027-2030-2060三级目标体系,2025年钢铁行业试点拍卖比例提升至30%[7] - 加快构建“强制+自愿”双轨市场体系,推动CCER项目方法学标准化,自愿减排市场与强制减排市场相互补充[8] 碳市场效能与影响 - 碳价对电力价格弹性系数达0.32,2024年市场均价较2021年上涨78%,价格波动率下降43%,价格发现功能逐步增强[4] - 纳入碳市场的企业平均减排强度下降18.7%,单位GDP碳排放下降22.3%,显著高于非试点企业[4] - 碳金融产品交易规模2024年突破120亿元,占市场总交易额25%,碳质押、碳回购等工具初步形成“现货+衍生品+碳金融”产品矩阵[4] 碳市场面临的挑战 - 配额分配以免费为主,拍卖比例不足15%,存在跨区域协调机制缺失和“政策套利”风险[10] - 金融工具单一缺乏碳期货产品,机构投资者占比不足30%,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弱[10] - 碳核算标准不统一,第三方核查机构资质认证体系不健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应用深度不足[10] 碳市场未来发展举措 - 构建全国统一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建立数据质量追溯机制[14] - 完善制度框架加快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建立碳金融产品登记、交易、结算配套制度[14] - 建立做市商制度,发展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品,探索碳资产证券化、碳信托业务提升流动性[15] - 深化国际合作启动中欧碳市场互认可行性研究,参与国际碳市场联结机制设计和监管规则制定[15]
刘锋:构建更具活力与效能的新型碳市场
搜狐财经·2025-10-12 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