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张罚单曝银行审查漏洞
第一财经·2025-10-12 21:41

监管处罚动态 - 地方金融监管局密集披露罚单,处罚事由集中在贷款资金被挪用、信贷审查不严、贷后管理不到位等 [2] - 浙江诸暨联合村镇银行因贷款资金被挪作他用、违规向公职人员发放经营性贷款被罚55万元 [3] - 宁波余姚农商行因信贷管理不审慎、资产分类不合规被罚190万元 [3] - 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因信贷业务“三查”不到位、超越授权办理业务被处以1150万元重罚 [3] - 违规问题集中出现在三类机构:地方法人银行、城商行支行层面,以及部分积极开展“普惠金融”的股份行 [3] 违规操作模式 - 违规经营贷在部分地区已形成完整的“套利产业链”,流程分为制造经营主体、伪造交易与流水、资金回流楼市三步 [4][5] - 第一步制造经营主体:中介公司代办营业执照、注册空壳公司,虚构经营范围,最快一周完成 [6] - 第二步伪造交易与流水:中介帮助客户伪造购销合同、开具虚假发票,制造资金用于生产经营的假象 [6] - 第三步资金回流楼市:资金最终用于首付、还房贷或投资房产,部分地区出现“房产抵押—企业授信—循环经营贷”模式 [6] - 2020年至2023年间经营贷利率普遍在3%至4%,远低于同期房贷利率,部分银行放松审核甚至默许客户“包装”贷款 [3] 风险暴露与压力 - 2025年是经营贷集中到期的关键节点,2020年~2023年间发放的贷款陆续进入续贷期 [7] - 房地产估值大幅下行,部分借款人资金链吃紧,抵押物评估价大幅缩水 [7] - 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同比自2022年4月以来已连续下跌41个月 [8] - 举例:原评估价500万元房产现值仅350万元,按70%抵押率计算贷款额度降至245万元,而原贷款余额高达350万元,形成百万元缺口 [8] - 部分中小银行经营贷不良率快速攀升,例如重庆银行2025年中报显示经营贷不良率超过6%,宁波银行超过3% [8] 监管应对措施 - 监管部门正推动“实质穿透”管理,宿州农商银行公开宣布“不与任何贷款中介或个人合作”,多家银行跟进建立中介“黑名单”制度 [9] - 监管层要求银行引入科技手段追踪贷款流向,利用大数据、AI风控模型,结合企业水电费、社保缴纳、税务申报等非财务数据判断真实经营状况 [9] - 对资金流向实施3至6个月动态监测,以防“放款合规、用款违规”的漏洞反复出现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