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可控核聚变催生万亿级新赛道商业化前夜基金提前“卡位”
证券时报·2025-10-13 06:01

项目进展 - 我国自主研发的核聚变装置BEST的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安装,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1] - BEST装置计划于2027年底建成,到2030年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首盏灯,迈出商业化应用的关键一步 [1] 资本市场表现 - 10月10日核聚变指数创下2009年12月31日基日以来的历史新高 [1] - 自去年"9·24"行情以来,核聚变指数累计大涨116.67%,今年年内涨幅达到81.61% [1] - 10月开局,多只聚焦核聚变主题的公募基金在短短两个交易日内均上涨超7% [6] 行业前景与市场规模 - 多位基金经理认为可控核聚变有望成为人类能源的终极形态,市场空间高达千万亿元 [1][6] - 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205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万亿美元 [3] - 摩根士丹利分析,如果成功实现商业化,聚变发电成本可能会低于任何其他电力来源 [3] 技术优势与特点 - 可控核聚变具备能量密度更高、燃料资源丰富、不产生长寿命高放射性废弃物以及固有安全性强等多项优势 [2] - 可控核聚变原料可再生,发电出力曲线稳定,绿色环保、辐射非常低,未来预计能够有较低的发电成本 [2] 投资与研发投入 - 最近5年是可控核聚变试验堆集中建设阶段,每年投入额超过百亿元,增长非常快 [3] - 乐观估计国内主要核聚变项目已投入约1455亿元,未来3—5年资本开支有望每年接近百亿元 [4] - 2024年全球核聚变公司数量已从2022年的33家增长至45家,核聚变产业吸引了71亿美元的投资,比2023年高出近10亿美元 [3] 技术挑战 - 在燃烧等离子体稳态运行、耐辐照材料、氚自持循环等科学和工程难题上仍需持续攻坚 [4] - 实现比太阳核心还热10倍的1.5亿度高温以及点火后的自持燃烧是巨大挑战 [4] - 聚变装置的材料如何抵抗中子冲击以及如何实现工程化落地是急需解决的难题 [4] 产业链与投资机会 - 从上游的高温超导材料、中游的真空室与磁体系统,到下游的聚变电站应用,一条全新的产业链正初现雏形 [5] - 产业链最具价值量的环节在材料环节,如磁体和第一壁,电源在直线型聚变装置中的价值量也比较大 [7] - 建议投资者重点跟踪合肥、成都两个国家级的试验堆项目,以及上游核聚变装置零部件提供商的投资机会 [6] 当前市场阶段 - 当前市场上相关个股潜在的核聚变业务还相对较小,预计未来将迎来较大成长空间 [1][6] - 二级市场可控核聚变板块或仍处于较底部的阶段,产业的未来进展尚未充分反映到股价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