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价值评估新范式 - 评估技术价值的新范式在于观察其如何重组经济性,即规模、空间与时间的三维关系,而非技术本身[4] - 技术的真正力量在于其让资源、能量、信息、知识等要素更容易流动,现代史是一部“通量革命史”[4] - 经济进步的源头是技术所嵌入的系统,而非技术本身,重塑世界的技术均被嵌入到新的通量系统中[3] 冷链技术对肉类行业的影响 - 19世纪70年代,Gustavus Swift通过构建端到端的冷链系统,改变了肉的流动方式,其核心洞察是将集中屠宰与冷链运输结合[5] - 冷链系统实现了三重经济性:规模经济(集中屠宰与分销带来成本下降)、密度经济(运输单位价值提升)、时间经济(以冷冻对抗时间损耗)[5] - Swift并非冷柜发明者,而是冷链系统的发明者,其创新在于构建了包含冷藏列车、冷库与分销网络的基础设施与制度网络[5] 集装箱技术对全球贸易的影响 - 1956年,Malcom McLean通过改装油轮并装载58个钢制箱体,发明了集装箱航运,使装卸效率提升上百倍,运输成本骤降[5] - 集装箱创新的核心不是钢箱本身,而是其所连接的系统,包括港口机械化、铁路货架、卡车托架和国际标准[5] - 集装箱成为全球贸易的“最小交换单元”,重组了全球产业地理,使深圳、釜山、鹿特丹等港口城市成为高通量节点[5] 互联网技术对信息流动的影响 - 互联网让信息通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使信息流动的成本趋近于零[6] - 移动互联网时代实现了“虚实相融”,信息流与生活场景融为一体,信息交换在时间和空间都被克服的数字世界进行[5] - 信息通量的无限扩张带来了信息过载、知识碎片化等新约束,人类自身成为知识转化效率的瓶颈[6] 智能体技术对知识流动的影响 - 智能体(Agent)是突破信息过载瓶颈的关键,具备高带宽等碳基人不具备的性质,能理解意图、执行任务、生成成果[6] - 未来用户将拥有具备自主行为能力的智能体分身,开启“虚实相生”的新纪元,知识的生成、转化与协作成为核心[6] - 人与智能体形成“共生循环”:人类行为被捕捉成为学习素材(实生虚),智能体以知识驱动行动反馈现实(虚生实),知识在流动中被重组优化,即“知识通量”[6] 通量革命的制度化进程 - 每一次通量革命都需完成从技术系统到制度系统的转化,例如冷链催生食品安全监管,集装箱促成国际标准化组织,互联网催生TCP/IP协议[7] - 知识通量的提升需要新的制度与基础设施,包括重新定义知识产权、智能体身份、协作协议以及可信的计算环境、可互操作的标准接口[8] - 工业时代核心是物质通量,全球化时代是货物流通,数字时代是信息通量,而智能时代核心是知识通量,未来竞争取决于知识转化为行动的速度与深度[8]
AI是一场知识的通量革命
搜狐财经·2025-10-13 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