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安全资产演变历史规律 - 安全资产需在市场动荡时保持稳定名义收益、高流动性及低信用风险,并充当价值储藏手段 [2] - 安全资产通常以溢价交易,反映投资者持有的非货币收益,即“便利收益率” [2] - 安全资产需满足信用风险低、市场风险低、市场流动性高、通胀风险有限、汇率风险低及非系统性风险有限五个条件 [2] - 安全资产多为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国债,如美国国债在全球安全资产组合中占很大比例 [2] - 安全资产的形成与货币主导地位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强化 [3] - 全球安全资产演进历程是国际格局变迁的金融映射,与国际货币发展史息息相关 [3] - 历史案例包括西班牙尤罗斯(1509-1598年)、荷兰债券(1599-1702年)、英国统一公债(1717-1815年)及美国国债(1973年至今) [4] 全球安全资产核心支撑条件 - 综合国力优势是根本支撑,需国家综合实力具有绝对优势,如西班牙掌控白银贸易、荷兰建立债券体系及英国支撑英镑地位 [5] - 经济规模需达全球领先水平,例如19世纪英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超40%,二战后美国GDP占比一度达56% [5] - 需具备关键技术控制力与保障全球贸易通道的军事实力 [5] - 危机应对能力决定市场信任,体现在极端风险下的流动性保障,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债券机制、英格兰银行危机应对及美联储美元互换网络 [6] - 制度性体系优势可将国力转化为持久影响力,包括规则制定权、清算网络控制权及流动性供给支配权 [7] - 制度架构是货币霸权形成和维持的核心因素,即便国力衰减,体系惯性仍能支撑主导地位延续数十年 [7] - 二战后苏联卢布、日元、欧元挑战美元失败,因未能同时突破规则制定、清算控制、流动性供给三重制度屏障 [8]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特征 - 美元体系面临综合国力基础承压,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环比按年率计算萎缩0.3%,为2022年以来首次季度萎缩 [10] - 美国制造业在GDP中占比略高于10%,较20世纪60年代的25%大幅下降,制造业空心化问题积重难返 [10] - 美国联邦债务总额突破36万亿美元,债务与GDP比率达123%,国债利息支出超过国防预算 [10] - 制度公信力与危机应对能力遭质疑,美国对近40个国家实施经济金融制裁,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份额由2000年的72%降至不到60% [11] - 83个国家央行已将人民币纳入官方储备,阿根廷、沙特等国人民币储备占比超过10%,IMF预计2030年人民币全球外汇储备占比将突破5% [11] - 技术变革加速解构传统制度优势,超过20%的石油贸易采用非美元结算,数字货币技术推动跨境支付成本降低约40% [12] - 比特币等加密资产市值高达3万亿美元,对主权货币构成一定替代 [12]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机遇与路径 -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潜力大,财政状况总体稳健,中国国债对全球投资者吸引力增强 [13] - 需夯实综合国力根基,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全球经济占比,强化高端制造业与数字技术竞争优势 [14] - 需提升危机应对能力与市场信任度,深化国债市场改革,引入多元化做市商机制,延长银行间市场交易时间,丰富国债期货产品体系 [15] - 构建多层级流动性供给体系,扩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充实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探索覆盖东盟的区域流动性救助机制 [15] - 需构建规则制定、清算和流动性“三位一体”制度型开放新优势,建设高标准金融规则体系,完善跨境数据流动管理框架 [16] - 升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实现与欧元区TARGET2、亚洲清算网络的互联互通,加快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 [16] - 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突破,提升原油期货人民币结算比例,建立能源人民币长期合约机制 [16] - 深化金融开放和宏观审慎管理,通过资本项目有序开放引导资本项逆差平衡贸易顺差,依托亚投行发行人民币计价基建专项债券 [17]
全球安全资产变革的历史规律及对我国的启示
搜狐财经·2025-10-13 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