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置与定位 - 课程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名为“现代工业系统与劳动实践”,共3个学分,在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开设 [4] - 该课程首次开课于2024年夏季,2023级学生是第二批参与者 [1] - 课程设计走“产教融合”路线,旨在通过专业课程设置更好地汇集教学资源并确保教学质量 [9] 课程目标与核心理念 - 课程核心观点是劳动教育需“自找苦吃”,但吃苦是教学内容而非目的,旨在通过农业劳动、工业劳动等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 [1] - 课程目标之一是弥补高校劳动教育的局限,避免简单化、形式化,并充分反映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复杂性 [4] - 课程旨在让学生走出书斋,建立对劳动过程的感性认识,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社会化大生产,深化理性认识 [4][5] 课程结构与内容 - 课程时长3周,包含理论学习、劳动实践和企业参观调研三大部分 [6] - 理论学习部分包括4讲内容,涵盖工业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工业系统构成、制造业基本类型及安全教育等 [6] - 劳动实践部分要求学生被分配到车间一线具体岗位,进行为期一周的生产劳动,与工人同工作 [6][7] - 企业参观调研穿插于课程中,联系了北京、沈阳、邯郸等地多种类型的工业企业,包括轻工业、重工业、国企和民企 [8] 教学实践与学生反馈 - 2024年师生在东北某重工业企业进行劳动实践,学生被分配到4个车间的不同岗位,去年实践地点为邯郸一家啤酒企业 [7] - 学生反馈通过车间劳动对理论问题有了更具体体会,例如对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的区别、技术进步影响劳动过程等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 [6][8] - 学生通过课程认识到现实生产的复杂性,例如企业会综合考虑固定资产投入、人力成本及稳定性来决定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1] 劳动教育体系与发展 - 该课程是清华大学劳动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学生在大一暑假还需参加“耕读-劳动教育”课,先农后工,形成循序渐进的体系 [8] - 高校劳动教育应区别于中小学,利用高校与产业的强联系,通过更专业的劳动实践给学生更深刻的认识 [10] - 课程被视为一种探索,正在吸取意见不断调整,例如有建议称劳动实践环节时间可更长以更深刻体会工业劳动过程 [11]
高校劳动教育“应有何为”
中国青年报·2025-10-13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