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怪兽充电“舍高求低”,共享充电宝迎来终局?
36氪·2025-10-13 20:42

公司发展历程与市场地位 - 公司于2017年成立,2021年4月1日在纳斯达克IPO,成为国内共享充电第一股,开盘价报10美元,较发行价8.5美元上涨17.64% [1] - 上市前完成6轮融资,累计规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吸引阿里巴巴、高瓴资本、小米集团、顺为资本、软银亚洲等机构投资 [3] - 2021年上半年按GMV计市占率达40.1%,位居行业第一;至2022年底,投放超过670万个充电宝,覆盖全国1800多个区县的99.7万个点位,累计注册用户数达3.34亿 [3] 财务表现恶化 - 2024年全年营收为18.944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29.586亿元人民币下降36.0%;2024年净亏损1350万元人民币,同比扩大115.21%,而2023年净利润为8870万元人民币 [6] - 毛利率持续下滑,从2020年的84.67%降至2023年的56.45% [13] - 主营业务移动设备充电服务收入从2022年的27.541亿元人民币大幅降至2024年的4.837亿元人民币 [7] 私有化决策与博弈 - 2025年10月,公司董事会拒绝高瓴资本每股1.77美元的私有化要约,选择推进与信宸资本及管理层财团每股1.25美元的方案,该报价较发行价缩水超过85% [1] - 选择信宸资本方案是基于战略控制权考量,该方案为“管理层+友好资本”联盟,交易确定性更高,且自2025年1月已推进近9个月 [17][18][22] - 高瓴资本的收购邀约为初步非约束性提案,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且其可能意图复制私有化百丽国际后的资产再造路径 [23][27][29] 行业整体困境 - 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达1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2025年上半年市场规模突破16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预计全年规模将突破380亿元人民币,用户规模突破5亿人 [1] - 行业面临用户体验崩塌与信任危机,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近3万条,涉及充电效率低、恶意扣费、归还难等问题 [36] - 商业模式陷入“涨价—体验感下降—用户流失”恶性循环,价格从早期1元/小时普遍涨至4元/小时,核心地段甚至达10元/小时 [39] 公司战略转型与挑战 - 为应对经营压力,公司从直销模式转向网络合作伙伴模式,2023年新增代理合作伙伴超4300个,代理点位占比提升至72.8%,代理业务收入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3% [10] - 模式转型伴随副作用,代理商收费乱象频发,总部缺乏有效管理 [11] - 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末,公司现金及等价物、短期投资约32亿元人民币,但市值长期徘徊在2至3亿美元,现金储备远超市值 [14] 行业监管与技术创新 - 2024年8月,北京推出《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怪兽充电、美团、街电等8家覆盖全市95%运营点位的企业已签署 [40] - 工信部正制定《便携式共享移动电源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 [41] - 竹芒科技推出彩宝3.0Pro,支持22.5W超级快充,30分钟可将手机电量从20%充至80%,归还成功率提升至99.9%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