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1特写|10万港人北上养老进行时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13 21:32

行业趋势与规模 - 港人北上养老呈现“井喷”式发展趋势,市场参与主体已敏锐捕捉到商机并催生专门的中介角色[1] - 截至2024年已有近10万名香港长者定居广东,较过去10年增长超40%[1] - 香港65岁或以上人口占比达23.9%,银发老年人口已超170万,到2050年每3名港人中约有1名老人[3][9] 政策支持与推动 - 香港特区政府持续推动长者融入大湾区养老,例如资助1000名领取综援的长者参与“粤舍试验计划”,每人可获5000元资助[2] - “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已从试验转为常态化政策,参与的内地养老机构将从2025年3月的15家增至24家,覆盖城市从6个增至8个[4] - 特区政府提出将分担参与计划的长者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障政策下须自付的部分医疗开支[8] 市场需求驱动因素 - 香港本地养老资源紧张,2020年3月全港养老床位约7.6万个,约3.9万人轮候政府资助床位,平均等候时间超过两年[4] - 入住香港院舍服务计划机构需排队半年到一年,而入住广东省内相关机构仅需一个月审批周期[3] - 广东地区养老性价比高,在深圳夫妻二人每月养老费用约2万元,仅为香港同等环境费用5万元的一半[5] 服务与设施现状 - 跨境养老选择的核心是“适配性”,包括充足护理、宽敞空间、贴合需求的服务以及子女探望便利等[5] - 部分内地养老机构提供一房一厅房型,配备电视机、洗衣机等设施[5] - 香港长者对服务有特定需求,如希望服务人员会说粤语,并提供港式特色餐饮[8] 现存挑战与痛点 - 跨境医疗是最大痛点,香港长者没有内地医保,就医需回香港,且急性病转诊回港尚无绿色通道[7] - 两地医疗体系标准存在显著差异,包括诊断标准、药品供应和治疗体系,影响内地就医意愿[8] - 医疗数据互通不畅,过往病历、检查结果等信息难以共享,影响诊疗精准度[7] 解决方案与未来展望 - 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发放长者医疗券鼓励跨境长者就地就医,大湾区现有21间指定医疗机构接受医疗券[7] - 未来五年香港长者北上养老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养老服务选择,北上养老人群规模将呈快速增长态势[9] - 承接香港长者养老的大湾区城市覆盖范围将继续扩大[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