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车险业务实施“报行合一”制度
金融时报·2025-10-14 09:01

政策核心与目标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全面启动非车险业务"报行合一",要求保险公司实际执行的保险条款和费率与向监管部门报送的备案材料保持一致 [1] - 政策核心意图是引导非车险行业回归保险本源、重塑经营逻辑,实现从"规模驱动"向"质量驱动"的根本转型 [1] - 政策旨在推动非车险业务理性竞争、降本增效、提质扩面,在"防风险、促转型、提质量"的框架下重建市场秩序 [3][5] 行业背景与问题 - 非车险业务持续扩容,在财产险总保费中的占比从2019年的37.1%攀升至2024年的47.4% [2] - 今年前8个月,财产险公司总保费收入1.22万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非车险业务收入6195亿元,占比50.8% [6] - 行业存在恶性竞争,部分机构为抢占份额通过拆分保额、更改标的使用性质变相降费,或虚列费用科目套取手续费,导致费用结构失真、承保利润承压 [2] - 非车险业务中长期存在"应收保费"问题,部分公司业务人员先出单再收费、垫付保费,一旦客户交费出问题,公司面临坏账风险 [3] 主要监管措施 - 优化考核机制,要求财产险公司合理降低保费规模、业务增速、市场份额的考核要求,提高合规经营、质量效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考核权重 [1][2] - 规范产品开发使用,要求严格执行经备案的保险产品,推动非车险产品的使用符合备案内容 [2] - 健全保费收入管理,推行"见费出单",要求公司在收取保费后签发保单并开具发票,加强应收保费管理 [3][4] - 强化中介管理,要求保险中介机构配合执行相关要求,不得以垫付保费、引导投保人延期支付保费等方式扰乱市场秩序 [4] - 推动改进非车险承保理赔服务,提升服务透明度,努力提升消费者获得感 [5] 预期影响与挑战 - 政策将有效防止高手续费、高附加费率的发生,推动行业形成风险可控、费用可负、收益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3] - "报行合一"等政策实施将显著规范非车险业务费用投放,改善整体盈利空间,头部公司将更加受益 [6] - 行业面临定价与精算能力不足的挑战,部分公司基于大数据、风险模型的科学定价能力不足 [6] - 渠道利益格局调整存在阻力,部分中介机构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抵触情绪,甚至通过复杂方式规避监管 [6] - 中长期看,政策将促使中介机构由销售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向风险顾问、理赔协助等方向升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