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治理的规律性认识深化 - 党中央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其中关键一条是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1] - 这一规律性认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宏观经济治理的丰富实践和成功经验,为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提供了理论指导[1] - 统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是基于中国长期使用稳定政策、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同时调节供需的实践经验[9]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概念与影响因素 - 总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与服务的总和,其影响因素包括资本、劳动、技术、制度和增长政策等[2] - 总需求是指全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包括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其影响因素包括居民消费、投资、净出口、政府支出、货币与财政政策等[2] -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影响因素发生变化时会改变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宏观调控部门通过出台经济政策可以影响两者[2] 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演进与目标 - 中国特色宏观调控高度重视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发展,早在“八五”计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3] - 其目标不局限于短期稳定,而是旨在实现短期稳定、长期增长和宏观经济结构优化等多类重要目标[3] - 对于短期稳定目标主要从总需求发力,对于长期增长和结构优化目标则更多从总供给发力,并注重两者的协调配合[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涵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4] -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因为经济发展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旨在解决企业供给质量未能跟上居民需求持续升级的矛盾[4] - 从长期视角和国际经验看,经济发展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4] 需求侧管理与扩大内需战略 - 需求侧管理是重要工具,需与供给侧改革相辅相成,我国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将其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5] - 扩大内需战略旨在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以应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下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的问题[5] -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6] 供需协同发力的政策实践 - 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动态平衡,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平衡性[6] - 需求侧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以驱动高质量资本积累筑牢总供给根基,供给侧通过提升供给品质满足并催生新需求为总需求注入动力[6] - 通过统筹总供给与总需求,实现了经济平稳增长与物价稳定,并在民生、创新、绿色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6] 对西方宏观政策理论的突破 - 西方宏观政策理论核心是使用货币与财政政策进行总需求管理以实现短期稳定,主要关注总需求而较少关注总供给,缺乏将稳定、增长和结构政策统筹的现代考量[7] - 其理论根植于欧美发达经济体工业经济时代的实践,认为总供给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且强调“市场主导供给、政府调控需求”的思路[8][9] -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可能打破传统经济规律,西方理论忽视供给侧调控,难以有效应对供给侧重大变化,导致2008年后欧美经济增长乏力[9] 统筹供需关系的理论优势 - 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能够更有效地应对总供给冲击,通过从供给侧发力改善企业盈利能力和研发投入,促进经济平稳发展[10] - 该关系能够更有效地应对总需求冲击,通过提升长期潜在增速来提高宏观政策在需求侧的治理能力[10] - 该关系能更好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经济运行规律,既调控总需求也调控总供给,发挥数据要素的带动作用,弥补西方政策失效问题[11] “总供给-总需求”分析框架的特点 - 该分析框架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基础,强调通过考虑两者相互作用来把握总产出和物价水平变化规律,为判断供需平衡提供理论依据[12] - 不仅注重扩大内需使其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也注重稳定和拓展外需以优化出口结构和提升产业链地位,形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2] - 在优化供给结构的同时,注重将总供给保持在合理水平,避免供需失衡引发宏观经济波动,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补充[13] 实现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路径 - 供给侧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企业增加高质量供给,坚持有进有退整治“内卷式”竞争,并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14] - 需求侧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聚焦消费领域通过改善就业收入、民生保障、消费环境和优质供给来释放潜力,聚焦投资领域通过提高质量、改善效益和优化结构来扩大合理回报的投资[15] - 政策协调上加强稳定政策、增长政策、结构政策的协同配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使用“三策合一”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16]
统筹供需的实践成效与理论创新
经济日报·2025-10-14 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