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业航天的风口,山东不愿再错过
虎嗅·2025-10-14 10:18

文章核心观点 - 山东省作为传统工业大省,正通过发展商业航天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寻求经济转型升级,并已初步形成特色产业生态 [1][31] - 山东省以海上发射为差异化优势,依托东方航天港构建了从海上发射服务到星箭制造及空天信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3][23] - 山东省设定了明确的产业发展目标,并规划了以烟台、济南、青岛为核心的多城市协同发展格局,力争在全国商业航天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 [5][24][34] 商业航天行业概况与市场前景 - 商业航天产业涵盖火箭发射、卫星应用等领域,是一个庞大的万亿级市场,中国行业产值从2020年的1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约2.3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2.9%,预计2025年将达到2.8万亿元 [6][7][8] - 中国商业航天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预计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迎来成熟期 [4] - 国际电信联盟"先到先得"的频轨资源原则推动各国加速卫星组网,中国"星网"、"千帆"等低轨星座计划发射进度显著滞后,截至2025年4月均不足规划目标的1%,导致火箭发射需求庞大且频次成为核心瓶颈 [12][13] 山东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现状 - 东方航天港作为国内唯一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已成功保障20次海上发射任务,累计发射卫星130颗,具备"近海一周两发、远海两周一发"的发射能力 [3][17] - 烟台海阳的产业生态通过物理相邻设计将制造、发射、回收环节集中,产业链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50%以上,可实现火箭48小时内完成"出厂即发射" [19][21] - 山东省已初步形成"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26] 山东省政策目标与产业规划 - 《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7年初步形成较完善产业链,力争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5][24] - 规划形成"三核引领、梯度辐射,多点支撑、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烟台打造全产业链核心区,济南和泰安聚焦火箭卫星制造及卫星运营,青岛打造卫星应用特色产业集群 [34] - 政策包含18条支持措施,涵盖基础设施、运载能力、产业协同、技术创新及要素保障,旨在推动全链升级 [25] 山东省竞争优势与挑战 - 竞争优势包括绵长的海岸线、东部海域航线密度低带来的发射安全性与轨道灵活性,以及雄厚的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传统工业基础 [15][37] - 与领先地区存在差距:北京产业规模超2600亿元,广东目标2025年突破3000亿元,上海预计2027年达1000亿元,山东500亿元目标为当务之急 [32][33] - 通过差异化路径切入,如济钢集团卫星制造项目填补省内空白,具备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 [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