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东南亚老板亲述!餐饮出海,到底有哪些坑要避?
犀牛财经·2025-10-14 15:10

文章核心观点 - 中餐出海已进入品牌化、连锁化和全球布局的新阶段,企业需实现从本土化生存到全球化深耕的跨越 [1] - 未来3至5年是中餐出海的关键窗口期,行业需把握趋势,利用好吃和文化两大天然优势,同时注重为所在国创造就业 [28][29][30] 适合全球化的品类与赛道 - 具备全球潜力的品类包括成瘾性品类(如咖啡)、甜味品类(如茶饮)、辣味型产品(如麻辣烫)以及油炸食品 [2] - 茶饮、火锅、快餐简餐及具文化特色的正餐等品类因口味包容度高、标准化程度强、文化辨识度清晰而展现出较强全球化潜力 [2] - 高度标准化、味型兼容性高以及具备强抗风险能力的品类更适合出海 [3] - 根据2024年调查,出海前几大品类依次为麻辣烫/冒菜、粉面、米饭快餐、炸鸡炸串、卤味和包点 [4] - 至2025年,奶茶和火锅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市场已进入红海阶段,但各品类仍有发展空间,关键在于企业自身能力 [5] 全球化进程的关键条件与能力 - 企业出海需具备系统性能力,概括为“产-销-人-店-财”五大核心模块 [6][7][8][9] - 产品需进行本土化创新,并考虑如清真认证等硬性条件 [6][7] - 营销需打造爆品,突出差异化,并精准选择目标客户和线上线下平台 [7][17][18] - 拥有可靠的本地合作伙伴或核心合伙人常驻至关重要,以应对法律、税务、政策等差异 [7][8] - 门店出海前提是本地市场已盈利且模式跑通,需充分预估并准备应对高昂的海外开店成本 [9] - 成功的出海需建立四大基石:组织、营销、自动化设备和数字化系统 [10][11] - 必须建立稳定且标准化的供应链体系,这既是运营保障也能成为新的盈利点 [11] - 培养当地员工有助于提升对本地市场的理解并降低长期管理成本 [12] 本土化运营与营销策略 - 尊重当地文化是扎根的关键,需在产品设计、服务、语言使用(如菜单)上做出调整 [12][13] - 品牌应积极参与本地事务,塑造“帮忙者”而非单纯“赚钱者”的形象 [13] - 营销体系构建需明确精准客户群体,并据此决定选址和线上线下结合的策略 [17][18] - 线下营销需降低新顾客尝试门槛,利用引流爆款,并重视选址的准确性 [18][19] - 在特定市场(如马来西亚),需关注清真市场的巨大机会,并通过营造“安全感”吸引主流消费群体 [19] - 私域运营可采取会员制等方式锁定客户,降低长期营销成本 [20] 底层支持系统与合规性 - 支撑全球化的底层核心是解决收银、资金管理和系统打通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合规” [21] - 合规性涵盖三个层面:税务合规(需适配各地复杂税制,实现自动化报税)、数据合规(需建立本地数据中心满足如GDPR等法规)以及硬件合规(收银系统软硬件需一体化并通过当地认证) [22][23][24] 文化传播与品牌建设 - 中餐出海应提炼中国文化精髓,与目的地人文背景融合,避免文化冲突并建立亲切感 [12] - 讲好中国故事应避免自说自话和复杂化,可通过简单巧妙的设计(如十二生肖菜单)融入文化符号 [26][27] - 品牌本地化非常重要,出海品牌需进行本地化命名,而非直接使用拼音 [28] - 出海不仅带去美食,更应通过创造就业(如蜜雪冰城在巴西带动2.5万个岗位)为所在国带去机会,提升中餐出海的高度和正面形象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