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风向转变 - 有投资人从关注AI、具身智能等方向转型,开始投向新能源领域的光伏站、充电站等实体资产 [1][2] - 投资逻辑发生转变,从追求股权增值转向看重实体资产,认为“股权很可能烟消云散,拿在手里的才是资产” [3] - 部分国资背景的机构在一级市场投资放缓,转而通过二级市场投资核电等项目,并实现可观账面收益 [3] 基础设施资产成为新宠 - 以新能源、数据中心为代表的实业类基础设施资产,正成为私募基金的新投资焦点 [4] - 全球资管巨头KKR将基础设施资产定性为“一种适配所有经济态势的资产”,并预测在数字化、绿色能源和去全球化趋势下,该领域可能迎来20-30年黄金发展期 [8] - 市场对基础设施基金的兴趣自2024年以来显著升温,机构希望通过配置这类另类资产优化投资组合,应对市场不确定性 [9][10][11] 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 - 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主体多元,包括央企、地方政府、产业方、险资以及私募机构 [6] - 地方国资平台是投资中坚力量,例如中交资本投资了中广核风电的内蒙古清洁能源资产包,该项目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千瓦时 [12][13] - 产业资本积极发力,中国国新与中广核联合设立规模达250亿元的基金;中国核电等共同出资15.01亿元成立核电投资基金 [15] 基金规模与机构布局 - 基础设施基金规模显著攀升,黑石集团完成募集的基础设施二级份额基金总规模达55亿美元 [7][19] - KKR第二期亚太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完成交割,规模高达64亿美元,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亚太区域基础设施投资基金 [20] - 国内PE机构如鼎晖夹层设立新基建专项投资基金,完成近10亿元人民币首关,重点投资IDC领域 [17] - 普洛斯、越秀资本、深创投、中金资本等机构也纷纷设立相关基础设施基金 [18] 核心投资方向与驱动因素 - 资本主要聚焦于两大方向:数据中心和新能源类资产(如核电站、光伏站、充电站) [24] - AI技术发展带动智能计算需求爆发,“东数西算”工程提升数据中心资产的长期景气度 [25][26] - 算力需求增长推动用电量长期上升,叠加绿色能源和“双碳”战略,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激增 [27][28] - 全球基础设施存在巨大资金缺口,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缺口达57万-67万亿美元;二十国集团预测到2040年需求将增至94万亿美元 [22] 投资策略转型的深层原因 - 传统PE/VC投资模式因IPO退出渠道收窄、募投两端承压而面临挑战,市场对“确定性”的追求增强 [30] - LP的投资偏好发生变化,从关注高增长、高回报转向更看重基金抗风险能力和投资成功率 [31] - 基础设施资产具有抗经济周期、现金流稳定、与通胀挂钩等特点,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背景下吸引力上升 [31][32] - 部分地方投资平台因IPO退出不明朗等原因暂停股权投资,回归实业,专注于光伏站、充电站等资产的收并购 [32] 基础设施投资的门槛与挑战 - 基础设施是资本密集型领域,单个核电站项目投资动辄数百亿元,对基金规模要求极高 [34] - 存在资源壁垒,在核电、电网等关键环节,“国家队”是主角,私募机构需要极强的政府关系和政策理解能力 [35] - 存在期限错配问题,VC/PE基金存续期通常为7-9年,而基础设施项目达到理想回报的持有期往往需要15年或更久 [36][37] - 为破解期限错配,部分机构尝试与保险资金等超长线资本合作,或设计可定期派息、设有软锁定期的新型基金产品 [38]
不投AI投电站:VC正在调转枪口
虎嗅·2025-10-14 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