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框架转型 - 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实施和传导更为有效 [1] - 明确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政策利率,理顺利率传导关系 [4] - 建立制度化的货币政策沟通机制,政策透明度稳步提高 [1][8] 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 累计降准9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5个百分点,提供长期流动性约7万亿元 [1][2] - 创设实施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现对金融"五篇大文章"全覆盖 [1][3] - 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2] 利率市场化改革 - 累计下调政策利率0.8个百分点,引导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累计下降0.85个和1.15个百分点 [5] - 取消全国层面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商业贷款利率基本实现市场化 [5] - 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金融机构联动调整存款利率 [5]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 - 社会融资规模和M2余额年度增速均达9%-10%左右,明显高于6%-7%的名义经济增速 [3] - 2025年8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房贷利率约为3.1%,较2020年末分别下降约1.5个和2.3个百分点 [3][5] - 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科技贷款余额增速均快于全部贷款增速 [3] 人民币汇率管理 - 人民币汇率年化波动率均值保持在4%左右,双向波动成为常态 [6] - 企业外汇套保比率从2020年的17%显著提升至2025年9月的约30% [7] - 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总体运行在100附近,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表现稳健 [6] 货币政策预期管理 - 通过国新办新闻发布会、陆家嘴论坛等渠道加强与市场深度交流 [8] - 每日发布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每季度发布《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8] - 通过国际组织会议宣传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增强国际投资者信心 [8]
央行:我国宏观经济基本盘稳固,中长期汇率稳定有坚实基础
新浪财经·2025-10-14 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