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信部新规提升车辆准入门槛 强化智能网联监管
证券日报网·2025-10-14 17:39

政策修订背景与目标 -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10月13日就三份道路机动车辆准入管理文件公开征求意见,旨在强化准入审查标准以提升产品质量与安全 [1] - 此次修订背景是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信息通信等行业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带来了网络安全、责任界定等新型安全风险 [1] - 修订通过明确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通用要求以及软件升级、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等能力标准,填补传统准入管理体系对新兴技术监管的空白 [1] 准入审查要求的具体修订内容 - 修订文件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强化生产一致性管理,迫使企业加强技术储备与质量管控 [2] - 在筑牢安全底线的同时,通过简化申报材料、取消环评消防等要求、实施公告与备案结合的管理制度、弱化部分非必要研发能力要求来减轻企业负担 [2] - 要求企业建立用户告知机制,明确告知用户设计使用场景、安全注意事项、电池安全使用边界、车辆安全隐患及事故常见征象,对智能驾驶产品还需告知功能性能限制、用户职责、人机交互信息、功能激活退出方法及权责边界 [2] - 针对智能驾驶领域,要求企业建立与功能相关的安全事件监测和报告机制,制定报告流程,建立车辆产品安全监测服务平台具备数据接收、上报、存储、补发功能,并对安全事件数据进行记录存储管理,同时建立车辆产品安全风险管理流程以识别评估排查处理组织、人员和技术层面风险 [3] 政策修订的行业影响分析 - 强化用户告知机制可有效降低因用户未遵循充电规范导致新能源汽车起火的风险,但要求企业投入资源开发用户教育模块、培训经销商服务人员,并承担因告知不充分导致的召回风险 [3] - 用户告知机制通过场景化、多模态方式筑牢安全底线,并以权责声明为智能驾驶商业化扫清法律障碍,短期企业需承担转型成本,但长期将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良性发展 [3] - 强制要求建立安全监测机制可避免因自动驾驶事故责任界定模糊和企业数据管理不规范导致的“技术黑箱”责任推诿,明确企业作为数据第一责任人的角色,透明化机制可提升用户对智能驾驶功能的接受度 [4] - 通过强制建立安全监测、数据管理、风险管控三大体系,推动中国智能驾驶产业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发展”,为全球市场输出“安全可控”的中国方案 [4] 与2019年版本的主要差异 - 与2019年版本相比,修订重点集中在智能化、网联化能力要求的提升,管理结构的优化,以及针对细分行业和新兴技术的适应性调整 [4] - 智能化、网联化能力要求的显著提升反映了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的趋势及新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挑战 [4] - 监管部门通过修订积极督促企业加强产品安全质量和售后服务保障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汽车产业发展新形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