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经济学派货币观点 - 政府与央行过度增发货币被视为变相的抢劫行为,新增货币流向政府及体制内机构导致民众货币贬值及购买力下降[1] - 货币发行权应脱离政府并依附自由市场,增发原则需与经济增长总量匹配以维持购买力稳定,或依据出口盈余平衡外汇流入[1] - 国家投资推动发展、应对通缩或政府增发赤字货币均被视作对多数民众财富的劫掠[1] - 美联储被描述为独立于政府的货币发行机构,其以黄金为本位的美元保证了流通效用[1] 贵金属与区块链货币的稀缺性特征 - 古代中国以银锭等硬通货维持购买力,政府发行钞票但民众贮藏银子作为核心通货,如国民党法币回收银元导致贬值[3] - 奥派经济学认为黄金或白银因存量有限可保住财富,避免被银行增发货币稀释[3] - 区块链货币核心特征类似白银或黄金,表现为限量供应,认可其流通性质后难以贬值且随经济总量增值[3] - 比特币被定义为编号白银的虚拟替代物,通过分布式账本形成固定数量的虚拟通货[4] 区块链技术定义与核心组件 - 区块链是分布式账本技术的特殊形式,通过链式数据结构和密码学保证不可篡改性与可验证性[6] - 系统由四大核心技术组件构成:加密学(数据保护与身份验证)、共识机制(网络参与者状态一致性)、P2P网络(信息传播)、哈希连接的记账本(不可变数据结构)[6] 区块链技术发展历程:早期密码学与共识机制 - 1982年莱斯利·兰伯特提出拜占庭将军问题,奠定分布式网络达成全局一致性的数学基础,催生拜占庭容错机制与分布式共识理论[7] - 1991年斯图尔特·哈伯与斯科特·斯托内塔提出数字时间戳防篡改机制,利用单向哈希函数生成文件指纹,形成区块的链结构雏形[7] - 1997年亚当·巴克提出Hashcash工作量证明机制,通过计算难度限制资源滥用,为中本聪PoW算法提供技术前身[8] 比特币的创新与经济模型 - 2008年中本聪发布比特币白皮书,综合链式时间戳、PoW机制和P2P网络,通过经济激励模型解决双重支付问题[9] - 矿工投入计算资源争夺记账权,恶意篡改成本远超收益,最长链原则实现历史记录自动延伸与不可篡改性[9][12] - 比特币总供应量严格限制在2100万枚,通过四年减半机制使区块奖励递减,定位为数字黄金稀缺性价值存储[12] 以太坊与智能合约演进 - 2013年Vitalik Buterin因比特币平台扩展需求未获支持而开发以太坊,引入智能合约和以太坊虚拟机[12] - 智能合约将区块链能力从价值转移扩展至复杂业务逻辑执行,EVM实现图灵完备性并提供通用计算层[12] - 以太坊采用账户模型维护全局状态,引入Gas机制计量计算资源消耗,为用户支付矿工费用提供补偿模型[14] 区块链技术后期发展与主流加密货币 - 2019年后区块链转向权益证明等共识机制以解决高能耗问题,分片技术通过并行处理提升吞吐量[14][15] - 主流加密货币包括比特币(数字黄金)、以太坊(智能合约平台)、泰达币(美元稳定币)等,覆盖支付、去中心化应用及跨境金融等领域[16] - 区块链技术正颠覆传统货币体系,向全球数字主权与金融基础设施重构演进[16]
刘兴亮 | 极简区块链发展史
搜狐财经·2025-10-14 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