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运行成效 - 全国碳市场正式运行四周年 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实现对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 [1] - 截至2025年9月30日 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28亿吨 累计成交额达498.3亿元 [1] - 截至2025年8月底 新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已开设交易账户1277家 [1] 市场扩容与结构变化 - 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从发电扩展至钢铁、铝冶炼、建材 市场覆盖行业增至4个 [2] - 行业扩围后市场主体规模数量显著增加 主体丰富性和多样性更强 带来更多交易机会 [2] - 2025年上半年成交量、交易企业数量、交易笔数较2024年同期均上涨75%以上 今年交易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0% [3] 市场成熟度与交易行为 - 市场交易集中度明显改善 初期80%以上交易集中在履约前一个多月 现在交易低谷期很短 日均交易量实现翻倍增长 [3] - 企业碳管理意识增强 很多企业成立专业碳资产管理公司或部门 主要负责人亲自关注碳减排工作 [3] - 市场主体能力显著提升 交易所和市场主体都经历了学习与发展过程 [2][3] 上海地方碳市场探索 - 上海碳市场开户企业和机构共2200多家 其中控排企业约400家 其余1800多家为投资机构、金融机构 [5] - 上海碳市场配额分配从历史法为主逐步调整为70%以上采用效率法 从全部免费分配过渡到93%-99%免费分配 [5] - 上海计划扩大地方碳市场覆盖范围 包括拓展行业、增加温室气体种类、将准入门槛从年碳排放2万吨可能降至1万吨 [6] 地方市场功能定位转型 - 地方碳市场核心发展目标转为服务当地"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 [6] - 4个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 上海地方碳市场配额覆盖量从约1.6亿吨降至8000万吨 降幅近一半 [6] - 上海持续推动环境权益创新 推出取水权信托交易、碳普惠机制 研究排污权交易和生物多样性信用 [7] "十五五"期间碳市场发展规划 - 到2027年主要工业排放行业都要纳入碳市场 未来两三年还需将4个大行业纳入 [8] - "十五五"期间碳市场将逐步向"有偿分配+总量控制"模式过渡 [1][11] - 重点推动金融机构等符合要求的机构投资者入市 完善市场参与结构 [9] 全国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 参与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两个国家级平台的设立建设工作 [10] - 全国性平台建立将明确机构职能 加快出台管理规则和实施细则 [10] - 政策协调是推进碳排放总量控制的主要难点 包括产业政策与碳市场政策的协调 [11]
专访赖晓明:推进碳市场扩容 研究配额有偿分配|四中全会预热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14 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