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报告核心观点 -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正从“存量”巩固向“增量”突破转型 [1] - 中国城市凭借科技创新与区域协同强势突围,上海、香港稳居第一梯队,深圳、广州、青岛等成为第二梯队核心力量 [1] - 技术创新是推动“增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以深圳为代表的南部海洋经济圈依靠海洋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快速崛起 [1] 中国海洋城市竞争力表现 - 全球海洋城市第一梯队格局稳定,伦敦、新加坡等老牌枢纽展现出强大综合竞争力 [2] - 中国已形成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南部海洋经济圈进步显著,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已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 [2] - 深圳、广州在全球海洋城市排名中分别达到第11位和第14位 [2] 评价体系与“增量”焦点 - 报告构建了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以多元指标体系评估海洋城市综合实力 [3] - 报告核心亮点在于聚焦“增量”,区别于传统榜单对海事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关注 [3] - 宁波、舟山在经贸活力维度领先,深圳、青岛在科技创新维度居第一梯队,体现了“增量”作用 [3] 深圳海洋经济发展成效 - 自2017年被赋予“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任务以来,深圳海洋经济总产值从不到200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409亿元,占GDP比重达14.7% [1][6] - 深圳已集聚涉海经营主体11万家、高新技术涉海企业2508家 [1] - 海洋经济结构显著优化,传统“老三样”(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占比从90%以上降至40%以下,增量主要来自海洋新兴产业 [6] - 深圳探索“资源紧缺型”城市发展路径,包括释放深汕特别合作区1800平方公里海域、建设86个涉海创新平台(其中国家级5个) [6] 深港穗集群协同潜力 -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登上世界百强创新集群之首,三地可构建“香港研基础+深圳做转化+广州搞制造”的协同链条 [2][8] - 香港优势在于海事服务与法律保障,是波罗的海国际海运委员会指定仲裁地,聚集900余家海事服务企业,船舶注册吨位达1亿多吨 [7] - 深圳优势在于硬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依托86个涉海创新平台与11万家涉海主体形成产业闭环 [7] - 广州优势在于全产业链制造与港口基建,拥有广船国际、黄埔文冲等制造机构 [7] - 三地在绿色船艇、绿色航运、海事服务等领域合作空间巨大 [7][8] 海洋经济“增量”领域拓展 - 海洋经济概念框架持续扩展,以海工装备为例,从传统油气装备扩展到海上风电、海上卫星发射、深海网箱等多种类型 [4] - 海域空间大幅突破,从近海走向深海、远海,例如深海采矿深度达到海面下4000米到6000米 [4] - 能源转型是全球趋势,海洋城市在海上风电、波浪能、潮汐能等新能源领域的率先布局对提升经济效益和建构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5]
对话胡振宇:中国海洋经济“增量”突围,深港穗错位协同潜力巨大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14 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