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运行现状与成效 - 全国碳市场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实现对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 [1] - 截至2025年9月30日 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28亿吨 累计成交额达498.3亿元 [1] - 截至2025年8月底 新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已开设交易账户1277家 [1] 市场扩容后的变化与影响 - 市场主体规模数量显著增加 覆盖行业从发电扩展至发电、钢铁、铝冶炼、建材4个行业 [2][3] - 主体结构更分散 丰富性和多样性更强 不同企业的交易判断差异增加 带来更多交易机会 [3] - 2025年碳市场交易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0% 2025年上半年成交量、交易企业数量、交易笔数较2024年同期均上涨75%以上 [4] - 交易集中度明显改善 2025年交易低谷期很短 日均交易量较以往实现翻倍增长 [4] 市场主体能力与参与度提升 - 企业碳管理意识增强 很多企业成立专业碳资产管理公司或部门 [4] - 相关主体能力明显提升 市场交易规模和活跃度显著提升 [4] - 上海碳市场开户企业和机构共2200多家 其中控排企业约400家 其余1800多家为投资机构、金融机构 [6] 地方碳市场的角色与探索 - 上海碳市场深化改革行动方案明确其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开展制度创新探索的任务 [5] - 地方碳市场未来核心目标是服务当地"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 [6] - 上海计划扩大地方碳市场覆盖范围 包括拓展行业、增加温室气体种类、将准入门槛从年碳排放2万吨可能降至1万吨 [6][7] - 上海碳市场配额覆盖量从约1.6亿吨降至8000万吨左右 但功能作用未减弱 [7] 上海碳市场的机制创新 - 配额分配从历史法为主 调整为70%以上采用效率法 从全部免费分配过渡到93%-99%免费分配 [5] - 开展了履约拍卖和非履约拍卖 履约拍卖提供兜底保障 非履约拍卖调节市场流动性 [5] - 推动其他环境权益创新 如取水权信托交易、碳普惠机制 研究排污权交易和生物多样性信用 [7] “十五五”期间碳市场建设规划 - 推进行业扩容 到2027年主要工业排放行业都要纳入碳市场 未来两三年还需将4个大行业纳入 [8] - 研究配额有偿分配机制 明确推进路径和力度 [8] - 推动市场主体多元化 推进金融机构等机构投资者入市 [9] - 碳市场将逐步向“有偿分配+总量控制”模式过渡 对可能率先碳达峰的行业尽早采用总量控制下的配额分配方式 [1][10] 政策协调与总量控制挑战 - “十五五”期间最主要的难点在于政策协调 包括产业政策与碳市场政策、宏观政策与碳减排政策的协调 [10] - 上海已有部分行业启动总量控制试点 碳市场深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推动向碳排放“双控”调整 [10]
专访赖晓明:推进碳市场扩容,研究配额有偿分配|四中全会预热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14 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