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商业模式与运营手段 - 婚恋平台以“科学匹配”、“精准推荐”、“包结婚”等承诺吸引用户付费,但实际服务与承诺不符,构成消费陷阱 [2][5] - 平台根据客户收入和存款信息进行差异化报价,同样的服务对不同人的开价从200元到4万元不等,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取高额利润 [5] - 运营模式分为三步:通过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大规模宣传吸引用户;安排“红娘”使用心理话术制造焦虑促使用户付费;通过“婚托”或虚假账号完成服务,并设置高额违约金和复杂退款机制增加维权难度 [5] - 诈骗手段持续升级,从传统“婚托”发展到利用AI换脸视频、伪造身份信息的“杀猪盘”式诈骗,运作模式包括“寻猪”、“养猪”、“杀猪”三个阶段 [9][10][11] - 部分公司提供有服务周期的套餐,如半年或一年内介绍4到12位“优质”相亲对象,但这些对象实为婚托或虚假账号 [12] 公司具体案例与处罚情况 - 世纪佳缘关联公司因虚假宣传“保证找到对象”被上海市杨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28万元,该行为在2024年12月至2025年5月期间持续近半年,涉及服务费3.8万余元 [3] - 世纪佳缘并非首次被处罚,在2023年7月、9月及2024年3月因类似问题已被累计罚款超过93万元,但虚假宣传行为屡禁不止 [4] - 上海闵行警方在2023年破获一起案件,某文化传媒公司以“网络红娘”名义开展业务,向男性收取88元到2888元不等的服务费,其中钻石服务费2888元承诺“包同居、包结婚”,但所介绍的相亲从未成功,并通过拖延、拉黑等手段拒绝退费 [11] 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 - 对消费者造成经济与情感双重伤害,例如有受害者被引导使用信用卡、借呗等贷款支付服务费,最终未能找到合适伴侣却背负了15万元债务 [6] - 平台使用高压话术对用户进行心理打击,例如有用户被红娘评价为“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导致其支付1.2万元会员费后长期陷入自我怀疑的心理状态 [7] - “货不对板”的服务体验导致用户产生强烈不信任感,甚至对婚姻本身产生怀疑,心理学专家指出这可能引发焦虑、自我怀疑、抑郁情绪等心理问题 [8] - 婚介骗局的受害者中,女性占比高达54%,与社会对女性年龄的焦虑和婚姻价值的强调密切相关 [8] 行业监管与法律环境 - 《婚姻介绍服务》国家标准为推荐性标准而非强制性标准,导致婚介机构可以钻空子,例如未落实实名审核等要求 [13] - 婚介平台常以科技公司名义运营,脱离民政部门监管,需要市场监管、公安、网信等多部门协同,但实际执行中存在盲区与协作难题 [13][17] - 消费者维权面临举证困难、退费机制缺失和司法执行低效三大困境,口头承诺难以留存证据,合同常设置最高30%的违约金,且退费条件模糊 [14] - 根据相关执法指南,“征婚启事”被归类为非商业广告,这意味着婚介机构虚构“优质对象”的行为难以被直接认定为虚假宣传,消费者维权举证门槛高、成本大 [16] - 上海推行的“3-7天冷静期退费”制度因缺乏强制力和有效的跨部门协作,执行效果有限 [14]
婚恋平台“包结婚”承诺:是资本收割焦虑,还是在掏空年轻人钱包
新浪财经·2025-10-15 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