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馆“奇妙夜”中点亮好奇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10-15 06:45
核心观点 - 国庆假期期间,中国多地科技馆推出夜间开放服务,通过沉浸式、互动性强的科普活动吸引大量观众,标志着科普教育正从传统知识传播向体验式、社交化学习空间转型 [4][5][7][9] 活动形式与内容 - 上海自然博物馆围绕“中国恐龙大展”连续7天推出“国庆中国龙奇妙夜”特别活动,将夜晚打造成“沉浸式科学实验室”,并为不同人群定制多元互动体验,如面向亲子家庭的主题探秘和为Z世代策划的跨界联欢 [5] - 福建省科技馆“科学之夜”活动包含无人机灯光秀、天文望远镜观测、“科学集市”等6大板块30余项科普活动,吸引数千人参与 [7] - 玉林市科技馆首次尝试夜间开放,推出“科普之夜奇幻秀”主题活动,包含空气能、静电、干冰和液氮等多个系列的趣味互动实验,活动持续三小时且互动性极强,近千名观众参与 [7][8] - 上海天文馆在国庆假期延时开放至晚上8点,并举办“邂逅星空”特色观星活动 [9] 市场反响与参与度 - 科技馆夜游成为观众与家人朋友共度佳节的新方式和新风尚 [4] - 亲子家庭和年轻人是主要参与群体,活动为家庭提供了绝佳的“专属亲子时间”,父母与孩子可在轻松氛围中协作探索 [5][6][8] - 公众表现出高涨的夜游热情,活动人气为公共科普服务未来发展提供了参考 [9] 行业发展趋势 - 业内分析指出,公众需求呼唤更常态、更可及、更多元的夜间科普产品,科技馆可能需要探索建立可持续的周末或周五夜场机制 [9] - 服务的延伸需伴随内容创新,科技馆夜游不仅是延长开放时间,更是科普体验的升级,需要突破传统展览边界,发展成为激发创意和鼓励协作的社交学习空间,从“参观场所”转向“体验平台”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