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硅谷“SPAC之王”弃用Claude,百亿投资人押注中国?
36氪·2025-10-15 08:29

行业风向转变 - 全球AI市场出现从“技术优先”到“价值务实”的转变,企业在技术选择上展现务实的“用脚投票”[4] - 随着AI模型自主规划和编程能力增强,企业对算力的消耗和模型调用费用将指数级增长,成本压力凸显[1][4] - 中国AI模型凭借“高性能+低成本”的组合拳正逐渐赢得更多全球市场份额[9] 关键事件与人物 - 美国知名投资人、“SPAC之王”查马斯·帕里哈佩提亚将其公司大量核心业务从美国Anthropic的Claude模型迁移至中国模型Kimi K2[1][2] - 查马斯是亚马逊平台上AI模型调用量全球前20的超级大客户,其决定在科技投资界具有风向标意义[1][3] - 迁移后,仅代码生成与数据分析两大业务的AI使用成本就下降了一大半[3] Kimi K2模型竞争力分析 - Kimi K2在智能体任务和编程能力上表现突出,并曾登上全球开源模型榜首[9] - 使用成本仅为同类美国顶尖模型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具备“高能低价”特质[3] - 模型采用了兼容Claude模型调用接口的策略,便于开发者替换以节省数倍开支[9] AI应用场景演进 - AI技术正从即时问答向长时间、高算力消耗的智能体工作模式演进,从能回答转向能干活[5][6] - Kimi基于K2推出的“OK Computer”功能是可多轮工具调用、高算力消耗的智能体,能连续工作数十分钟自主完成复杂任务[7] - 典型应用场景包括多功能网站原型开发、海量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仪表盘开发以及高品质演示PPT制作[7] 市场影响与行业地位 - 除查马斯外,多家百亿美金以上估值的编程和搜索应用如Cursor、Perplexity、Vercel等也已选择接入或基于K2进行开发[4] - 在2025年度stateof.ai权威行业报告中,中国的DeepSeek-V3系列和Kimi K2系列与OpenAI-o1系列并列全球三个代表性基础技术突破模型[9] - 中国公司作为挑战者,其模型在成本与性能的天平上持续倾斜,推动市场份额指针偏转[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