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巨头的“无限流”订单,还能玩多久?
36氪·2025-10-15 09:51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AI行业的爆炸式增长由科技巨头、AI模型公司和芯片公司之间构建的“资本闭环”驱动,而非完全源于终端市场的真实需求爆发 [1] - 该闭环的核心运作模式是:资本从芯片/云巨头注入AI初创公司,AI公司再将资金用于支付云服务和硬件账单,资金最终回流至巨头,共同推高各方收入、估值和市场叙事 [8][9][10][11] - 这种“左脚踩右脚上天”的资本内部循环游戏总额已达万亿美元级别,其可持续性面临真实需求、监管、宏观经济等多重挑战,未来可能走向软着陆、硬着陆或监管重塑等不同演变路径 [6][12][20][21] 资本闭环的运作机制 - 形成以OpenAI-甲骨文-英伟达为代表的三角资本闭环:英伟达计划向OpenAI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 [1];OpenAI承诺未来五年向甲骨文支付3000亿美元云服务费用 [1];甲骨文为满足算力需求向英伟达下达价值数百亿(如单笔400亿美元)的芯片订单 [2] - 资金在英伟达、OpenAI、甲骨文三方内部高速流转,形成一个自治的投资闭环,涉及金额约4000亿美元 [7] - 该模式构成一个增长飞轮:资本注入AI初创公司 → 资金转化为云/硬件支出 → 推高云巨头财报表现和AI公司估值 → 强化市场叙事吸引更多资金 [8][9][10][11] 资本闭环的规模与项目 - OpenAI为未来十年确保算力优势锁定的投资与采购订单总额已突破万亿美元 [5] - 具体大型项目包括:Project Stargate(OpenAI与甲骨文、软银等合作),规模高达5000亿美元 [7];芯片供应链合作(OpenAI与AMD、英伟达等),金额超2000亿美元 [7];自研芯片合作(OpenAI与博通),计划部署10GW定制芯片 [7] 资本闭环面临的挑战 - 算力供给与真实需求脱节:万亿美元算力投资能否被终端市场利润覆盖存疑,利润高度集中于头部公司,形成“有价无市”局面 [13] - 全球监管机构审视压力:美国FTC、英国CMA等已调查“投资+合同”捆绑模式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和寡头垄断,地缘政治风险如芯片出口管制带来不确定性 [14] - 宏观经济环境抑制:持续高利率增加资本成本,抑制长周期投资意愿,廉价资金潮水退去将使依赖输血的AI初创公司承压 [15][16] - 市场心态高度紧张,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触发恐慌性抛售和资产价格连锁崩溃 [17] 行业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 - 软着陆:杀手级AI应用大规模涌现,创造真实收入消化前期算力投资,资本循环驱动力从“内部输血”转为“外部造血” [22][23] - 硬着陆:真实需求被证伪、监管加压或宏观环境恶化导致泡沫破裂,估值大幅回调,行业洗牌,无法自我造血的AI公司倒闭 [24][25] - 监管重塑:反垄断机构强制解绑巨头与AI公司间的投资和商业合同,重塑市场竞争格局,AI公司获得更多选择权 [26][27] 行业关键信号与动向 - 需密切关注云厂商财报中剔除“内循环”水分后的真实增长率 [28] - 关注企业和消费者对AI付费应用的实际采用率和支出数据 [29] - 跟踪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反垄断调查的实质性进展 [30] - 观察头部AI公司摆脱依赖的战略动向,如OpenAI实施“多云战略”并与博通合作开发自研AI芯片,标志着内循环模式开始松动,意图打破对英伟达的单一依赖 [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