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行业现状与挑战 - 2025年AI Agent创业领域呈现热闹但留存率低的局面,用户试用一次即离开的比例居高不下[1] - 通用型Agent产品面临叙事透支风险,Demo演示效果与落地实际表现存在显著差距[1] - 行业内出现"Agent洗白"现象,大量传统RPA产品被重新包装为AI Agent,Gartner测试的数千款产品中仅约130款真正符合标准[7][8] Manus案例研究 - Manus公司将总部从国内搬迁到新加坡,随后推出Wide Research产品,并可能因安全审查问题被强制撤销融资[3] - Wide Research被行业专家评价为缺乏竞争力,存在定价昂贵、性能未经验证、缺乏场景壁垒等问题[4] - 该产品消耗大量计算资源和调用额度,但未解决专业数据、专属工具链、行业认证等核心问题[4] - 专家认为Manus走资本路线而非产品路线,通过营销推高市场知名度获取融资[5] 技术瓶颈与限制 - 底层大模型的幻觉问题无法从理论上完全消除,成为Agent产品的根本性限制[16] - 上下文长度存在硬性天花板,厂商宣称的数值水分很大,实际处理千行代码时就开始丢失信息[19][20] - 多智能体扩展面临显著限制,双智能体已能覆盖80%企业场景,更多智能体会增加复杂度且收益成本不匹配[18][19] - 基础模型的智能上限制约Agent发展,GPT-5的发布显示单模型Scaling Law几乎失效[22][23] 产品缺陷与用户体验 - 90%的ToC Agent用户使用一次即离开,产品体验不如直接使用APP[10] - ToB产品必须比现有软件更简单、准确、方便,但当前Agent往往需要更多交互步骤才能完成简单任务[10] - 高信任要求与低可靠性之间存在巨大鸿沟,用户可容忍聊天机器人错误但不能容忍关键任务失误[10] - 企业用户关注审计合规需求,但多数Agent缺乏生产过程可追溯、可解释的能力[5][11] 行业生态与市场环境 - 国内ToB SaaS基础薄弱,软件生态割裂,企业自研系统接口差异大,导致Agent标准化和复制性差[26][27][28] - 国外市场更倾向于使用成熟SaaS产品,接口通用,Agent集成成本相对较低[27] - 国内数据壁垒高,金融、医疗等行业数据获取困难,合规审核严格,制约垂直Agent发展[29][30] - 创业公司面临大模型厂商能力下沉的挤压,工具层竞争优势脆弱[24][25] 可行发展路径 - 垂直领域Agent比通用Agent更具可行性,应优先在原有赛道深耕,逐步培育生态[13][14] - 未来模式可能是"Agent + RAG + 传统workflow"组合,在保证确定性前提下利用大模型优势[41] - ToB场景中Data Agent、跨系统任务编排、高可信度知识问答是明确优先方向[43][44] - 创业公司应从长尾场景入手,解决独特痛点,形成用户粘性和技术壁垒[46] 未来展望 - Agent泡沫是新技术发展的必然阶段,行业需要5-10年时间从专业Agent发展到入口级Agent[47] - 真正的胜利者属于那些能将Agent能力与业务深度融合的专业软件公司,而非通用平台[47] - 当前阶段应关注在特定行业中解决高价值、长期未被解决的难题,提供比现有方案好2-10倍的解法[47]
几乎都在挂羊头卖狗肉,AI Agent的泡沫现在到底有多大?
36氪·2025-10-15 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