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不搞“一刀切” 数据变资产 工业园区绿色转型路径更明晰
中国能源网·2025-10-15 10:35

政策核心与战略意义 - 工信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从特色化、集约化、数智化、绿色化、规范化五大方向明确7个方面、19个发展导向,旨在推动工业园区从“量的快速增长”转向“质的有效提升” [1] - 工业园区是实现“双碳”目标主战场和新型工业化主阵地,全国70%以上工业产值、60%以上能耗集中于此 [1] - 《指引》出台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推动构建绿色供应链、促进绿色产品生产,并将大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引导产业升级 [1] 零碳园区政策背景与发展现状 - 自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零碳园区”以来,多部门接连发布相关建设文件,此次《指引》以更全面视角提供系统性指引 [2] - 工业园区低碳转型并最终实现零碳,与园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提升、产业创新、园区布局及安全生产息息相关,而非单一解决能源问题 [2] - 目前国内已建成或规划建设的“零碳园区”项目主要集中于工业类型园区,尤其以风电、光伏、电池等新能源设备制造业为主要产业 [2] - 据估算,工业园区在我国在建的“零碳园区”中占比约一半,因其负荷大、能耗总量大,适合集群化、规模化探索新能源消纳,并可通过“以绿制绿”模式降低产品碳足迹 [3]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路径 - 《指引》明确提出加强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充电桩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开发利用,探索构建工业绿色微电网、零碳能源供给系统和园区级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 [3] -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需“分类施策”,结合资源禀赋、产业、空间三个维度定方案,不能搞“一刀切” [3] - 从资源角度看,光照充足园区宜优先发展屋顶光伏,风能资源丰富园区适合发展分散式风电并配套共享储能,例如内蒙古工业园区可利用风电资源制绿醇、绿氨 [4] - 从产业角度看,高耗能重化工园区与装备制造园区降碳路径不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也需差异化 [4] - 从空间角度看,工业园区土地资源有限,可升级现有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屋顶、建筑外立面、污水处理设施等,推广“光伏+污水处理”等协同模式 [4] - 推进转型需综合考虑所在地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程度、地理环境适宜性、土地屋顶面积和厂房结构可利用性,以及电网接入和调度能力等基础条件 [4] - 工业绿色微电网适合用电负荷大且稳定、具备丰富分布式能源资源、能够配置储能系统和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的新建或改造工业园区 [5] 数智化转型与数据共享 - 《指引》提出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推进5G、千兆光网、IPv6、移动物联网等园区网络设施部署,推动工业互联网进园区,鼓励企业开展老旧设备数字化改造,普及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 [6] - 目前许多工业园区在推进“智慧能源管理”时面临能耗数据“不愿共享、不敢共享”的困境 [6] - 在技术层面需探索数据共享创新手段,如采用数据脱敏等技术对企业原始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护企业数据安全和发展权益 [6] - 碳排放数据的可溯性与透明度是园区低碳治理重点,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产品认证和碳管理体系对绿色供应链构建、节能改造及绿色金融至关重要 [6] - 园区、行业和企业可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制定,与国际标准开展对标、衔接和互认工作,加强数智化基础设施与能源计量系统建设 [7] - 在制度层面可探索建立园区数据资源目录,明确数据分享范围与方式,结合碳交易等手段让企业从数据分享中获益,并委托有能力的第三方运维能碳平台,避免“数据孤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