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社交,才是 AI视频ToC 的终局
36氪·2025-10-15 19:12

行业核心观点 - 社交是ToC领域的终极应用,技术浪潮最终都在改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 - AI视频是新一轮社交革命,其核心在于重新定义“存在”,使身份可以被算力组合和创造[15] - 从移动互联网到AI时代,社交的演进路径为:从“连接”到“分发”,再到系统化的“存在”[22][24] 技术演进与社交形态变迁 -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的本质是“关系连接”,微信通过功能设计让关系流动,将社交从沟通工具升级为社会结构[2][4] - 算法分发时代,社交的主语从“人”转换为“内容”,兴趣图谱取代社交图谱,内容成为新的社交载体[5][6][8] - 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从2018年底的6.48亿(渗透率78.2%)增长至2019年中的7.59亿(渗透率88.8%),算法彻底接管用户注意力[7] - 情绪被货币化,用户行为数据(点赞、停留、转发)成为算法精算和推送的依据,关系变得更轻、更散,从熟人稠密转向陌生人规模庞大[9][10] AI视频驱动的社交革命 - AI视频的核心是“存在”,它首次使得身份可以像程序一样被编写,用户能从“展示自己”变为“创造自己”[15] - 情绪被“格式化”,成为可被AI理解、存储和调用的计算资源,AI开始帮助用户运营关系,维持“存在感”[16][18][19] - AI视频生成量已达到千万级别,表明“上传头像生成视频”已从个别尝试变为大众行为,“存在”成为一种可量产的生产力[27][28][29] - 未来社交竞争的关键在于谁“出现”得更多、更快、更持久,AI作为关系网络的调度中心,将情绪变为输入数据,关系变为可计算资源[21][23][29] 主要公司与产品角色 - 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分水岭产品,通过朋友圈、群聊、公众号等功能重组了人际关系[3][4] - 今日头条通过算法逻辑改写信息流,推动社交从“连接”转向“分发”[5] - 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等平台将关系链置于后台,将个体内容推向前台,用推荐流取代时间线[6] - Pika、Runway、快手“可灵”等AI视频工具的增长表明行业已进入规模化生成阶段[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