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俄早已意识到,蒙古可能不靠谱,开始安排新的能源生命线
搜狐财经·2025-10-15 19:10

中俄能源合作背景与驱动力 - 中俄能源合作基于俄罗斯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与中国巨大的能源需求,双方合作意愿强烈[2] - 2022年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因失去欧洲市场而迫切需要寻找新买家,中国则致力于实现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以保障供应安全[2][4] - 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东线)已于2019年投产,年输气量正逐步提升至380亿立方米,保障了中国东北地区的能源供应[4] 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项目现状 - 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西线)原设计年输气能力为500亿立方米,计划途经蒙古进入中国西北地区[2][6] - 项目进展缓慢,主要障碍集中在价格谈判和具体路线选择上[4] - 2025年9月,中俄蒙三国签署了项目备忘录,但关键的价格与资金细节尚未最终确定[6] 蒙古作为过境国的风险因素 - 蒙古在地理上夹在中俄之间,经济上高度依赖两国,2022年其对华出口占总出口的84.3%,贸易总额的64.3%与中国相关[6] - 政治上,蒙古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转向民主,并与美国及北约关系密切,2019年成为北约第九个伙伴国,并于2023年8月与美国签署开放天空协议及稀土合作协议[8][16] - 蒙古拥有占世界16%的稀土产量,其与美国在稀土领域的合作,恰逢中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这加剧了中俄对能源管道可能被“卡脖子”的担忧[8][16] - 历史积怨与蒙古国内存在的反华情绪,进一步加深了中俄对蒙古作为可靠过境国的疑虑[10][12] 中俄的备选方案与能源多元化策略 - 针对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中国主张建设不过境第三国的备选路线,即从俄罗斯直接经新疆阿勒泰入境,年输气能力为300亿立方米[12] - 俄罗斯则倾向于过境蒙古的路线,该路线可缩短约1000公里,并能拉拢蒙古、分散风险[12] - 中俄已在其他能源渠道进行布局,例如俄罗斯通过哈萨克斯坦向中国输油,协议约定10年内供应1亿吨石油,过境协议延长至2034年[14] - 中国积极推动能源进口多元化,2023年6月与卡塔尔签署为期27年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协议,每年供应400万吨,并获得了北方气田1.25%的股份[14] - 2022年中国海外油气产量达到1.8亿吨,贸易量达4.4亿吨,并举办金砖国家能源论坛[14] - 技术层面,项目计划采用中国生产的X80、X90管材和国产压缩机,俄罗斯则提供北极低温钢和数字化系统,体现双方技术互补[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