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出海模式转变 - 中国企业出海正从“产品出海”转向“体系出海”,案例包括风靡东南亚的茶饮品牌、驰骋欧洲的新能源汽车、扎根拉美的AI硬件公司以及在非洲买矿的能源企业 [1]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出口总值为19.95万亿元,同比增长7.1% [1] 企业出海面临的系统性风险 - 企业面临地缘政治与政策不确定性风险,全球关税政策、投资审查等变量增多,数据合规问题曾使个别互联网龙头企业遭遇巨额罚款 [3] - 本地化运营存在“水土不服”挑战,涉及法律、税务、劳工合规以及人才团队建设与文化差异 [3] - 知识产权竞争白热化,2025年内有两家主流车企在海外遭遇无线通信专利诉讼,对企业出海战略构成影响 [4] - 企业面临宏观环境动荡与微观风险加剧的双重夹击,包括不确定的关税、投资政策以及海外合作伙伴经营状况不透明等因素 [4] 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的政策与地方实践 -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为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供有力支撑 [1][6] - 多部门相继发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发布方案支持打造出海综合服务港和海外综合服务站 [6] - 商务部等九部门提出发挥服务贸易中介组织作用,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咨询等支持 [6] - 中国贸促会从加强机制保障、搭建出海平台、提供商法服务、优化公共服务四方面采取措施 [7] - 上海、广东、浙江等地积极实践,如上海临港新片区打造全国首个实体化“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深圳前海“出海e站通”集成70项政务及金融服务 [8] - 浙江推动“一证通用”,搭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并推动更多银行接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8] 集群出海与服务体系成效 - 宁波市组建“勇出海”企业服务团,以跨境供应链整合服务商为团长单位,联合十余家出海服务机构提供一站式全链路精准服务 [9] - 集群出海后,核心企业综合成本下降22%,订单交付周期缩短40%,配套企业平均获得融资额度提升300% [9] - 有条件打造出海综合服务港的地区包括传统外贸强省与自贸试验区、产业集聚区以及中西部内陆开放高地 [10] 未来体系建设方向与多方协同 - 未来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应朝精准化、协同化、制度化方向演进,需针对不同行业(如创新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提供专业化服务 [11] - 物流企业可在企业出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圆通速递建设“全球供应链协作服务中心”,集成招商、直采、物流、金融等七大功能 [12] - 有出海经验的企业建议整合各国市场动态、政策法规等信息,定期发布市场分析报告,并提供低成本培训和专项援助资金 [12] - 建立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通过规则调整、标准对接等制度型开放,为企业提供透明可预期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13]
从“产品出海”转向“体系出海”—— 中国企业“出海”锚定新航向
证券日报·2025-10-15 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