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藏在儿童辅食里的“马甲糖”
北京商报·2025-10-15 23:54

行业营销与标签规范 - 多个主流婴幼儿食品品牌使用“无添加白砂糖”作为营销噱头,但实际添加了冰糖等成分,易使消费者产生“无糖”误解 [1][3] - 企业客服在解释冰糖与白砂糖区别时,试图从传统食疗角度说明“冰糖性温,适合脾胃虚弱人群”,但未能提供具体的含量数据 [3] - 产品适用月龄的表述存在模糊和错位,例如产品包装标注“适合6月龄以上”,但客服却称“该产品适合13月龄以上”,导致消费者选择困惑 [4] 产品成分与健康风险 - 婴幼儿辅食中普遍存在以“浓缩果汁”(如浓缩苹果汁、浓缩梨汁)为代表的“游离糖”,因其“天然来源”的标签而更具隐蔽性 [1][6] - 除浓缩果汁外,海藻糖、果葡糖浆等常见于婴幼儿食品配料的成分同样属于游离糖范畴,知名儿科医生强调1岁以下婴儿不建议摄入任何形式的游离糖 [7] - 营养师指出,冰糖与白砂糖的主要成分均为蔗糖,其在人体内的代谢路径和最终产物并无本质差异,对婴幼儿牙齿健康及口味偏好形成存在潜在影响 [3] 行业标准与监管现状 - 现行婴幼儿辅助食品国家标准(GB10769)对添加糖采取“限糖不禁糖”原则,2010版标准规定添加糖总量不得超过1.8g/100kJ,2026年将实施的新标准将限制收紧至≤0.6g/100kJ,但仍未彻底禁止添加 [8] - 在“限糖不禁糖”的标准下,企业只要确保添加量符合标准即属合规,但“所添加的糖是否适合低龄宝宝”则依赖企业自律与消费者判断 [8] - 行业现状被描述为“标准滞后于健康需求”,“符合国标”仅是选购辅食的底线,国标保障的是“安全性”而非“健康合理性” [9] 消费者认知与权益 - 多数家长对糖的识别仍停留在“白砂糖”“蔗糖”等显性名称,对“浓缩梨汁”“海藻糖”等“马甲糖”的游离糖属性认知不足 [9] - 消费者表示更在意知情权被模糊,由于糖摄入量是累积的,只有明确告知含糖量才能有效控制宝宝的总摄入 [9] - 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以“婴幼儿”“6个月以上”为关键词选购产品时,易被产品的核心卖点引导,但实际成分与宣传存在差异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