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结构转变:情绪价值成为核心驱动力 - 消费市场出现核心转变,越是没有实际用途、满足虚无情绪需求的产品,其市场越大且价格越高,例如一个塑料玩偶“拉布布”拍出108万元天价[2] - 中老年人土味爽剧市场年规模达504亿元,已超过年轻人电影市场的425亿元[2] - 情绪消费现象普遍,例如月薪5000元却愿花费2000元养猫,或为购买盲盒凌晨排队[2] 新兴消费群体:6亿独立消费者的崛起 - 中国单身人口已达2.4亿,预计明年突破3亿,60岁以上人口则突破3.1亿,两群体除重后规模约6亿,接近全国人口一半[2] - 这6亿人是中国历史上首批可完全自主支配收入的群体,3亿单身者无家庭负担,3亿银发族已完成家庭责任,其收入首次实现完全自主支配[2] - 消费逻辑因此改变,从传统的“养家糊口”模式转变为个人情绪满足导向[2] 单身经济:生产关系和女性地位变革的产物 - 3亿单身大军的形成主因并非“穷”,而是生产方式变革导致婚姻从农业社会的生产单位转变为工业社会的消费负担[4] - 女性地位革命是关键,城镇女性就业率从1980年的30%提升至现在的超过60%,女性经济独立瓦解了传统家庭分工基础[4] - 单身群体创造“二次元消费法则”,生存消费极度压缩而情绪消费极度膨胀,例如购买生活必需品时极为节俭,但为抽中隐藏限定盲盒平均愿花费8496元[4] 单身经济催生的具体市场 - 宠物经济规模已达2793亿元,预计明年将突破3600亿元,宠物提供的情感确定性成为高压力社会中的稀缺资源[4][5] - “一人经济”蓬勃发展,催生单人火锅、迷你家电、小份食品等市场,反映单身生活已成为主流生活方式[5] - 虚拟陪伴产业崛起,包括AI聊天、虚拟偶像、线上社群等,填补现实情感空白[5] 银发经济:具有革命性的消费觉醒 - 当前60后、70后退休阶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真正意义的退休群体,拥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金钱,引发补偿性消费爆发[7] - 90%老人选择线上学习,月均消费几千元学习钢琴、书法、舞蹈等,这是对被耽误青春的补偿[7] - 中年短剧市场年烧掉500亿元,因剧情满足了银发族年轻时被压抑的幻想[7] 情绪经济的理论基础与驱动因素 - 情绪价值成为继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后的第三种价值,指商品带来的心理满足,其物质价值趋近于0但情绪价值趋近无限[8] - 情绪经济兴起得益于三重变革: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精神需求爆发、6亿人成为独立消费单元、大数据技术能精准识别和推送情绪需求[8] - 银发经济规模已突破12万亿元,预计达50万亿元,占GDP的12%,对比房地产巅峰期占GDP的16%,情绪经济有望成为下一个支柱产业[9] 情绪经济的社会根源与未来展望 - 情绪消费本质是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原子化”和孤独感等副作用买单,是维持心理平衡的必需品[9][11] - 随着城市化继续和智能化深入,需要情绪商品的人群将不断扩大,最大的产业可能从钢铁煤炭转向快乐生产,最稀缺的资源从石油黄金转向情感陪伴[11] - 市场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将温暖和陪伴明码标价,以商业手段应对传统社会关系解体后产生的情感缺失问题[11]
盛世奇观:6亿人为情绪消费买单
搜狐财经·2025-10-15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