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生产模式转变 - 头部企业构建动态生产模式,依据销售数据、区域消费趋势与渠道反馈综合判断,实现按订单生产[1][2] - 生产计划在中秋节前数月根据电商预售、渠道订单、往年销量实时调整产能,从原料采购到包装定制实行精细化控制[2] - 这种柔性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商品积压概率,节后剩余月饼量相对可控[1][2] 节后月饼处理方式 - 剩余月饼主要去向包括全平台促销、员工内购、节后持续销售、发放福利、卖给第三方或按规定销毁[1][2] - 部分礼盒在电商平台持续销售,经过价格下调与包装调整,定位由礼盒向零食靠拢[1][2] - 企业开放内部购买通道,员工以优惠价购买月饼,集团节前用工高峰时人数超过1万人[2] 市场销售与价格动态 - 节后商超促销区月饼礼盒大幅降价,原价198元礼盒只卖85元,出现中秋礼盒低至三折等清仓信息[1] - 企业在中秋节前已在各渠道开展促销活动,力求最大化去库存[2] - 行业龙头年销月饼超过3亿块,建有10个现代化生产加工园区,线下销往全国并出口60多个国家和地区,线上覆盖主流电商平台[1] 行业发展趋势 - 月饼行业加速向智能制造转型,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实现精准营销和产品定制[3] - 预计到2027年智能生产线在月饼行业的覆盖率将超过60%,推动行业从规模经济向效率经济转变[3] - 企业探索月饼全年销售,产品逐渐向日常消费品转变,小克重月饼被定位于中式点心,零食化与常态化销售趋势明显[4] 产品创新与消费变化 - 地域特色与健康属性成为新品研发热点,传统口味与创新口味月饼并存[3] - 月饼标签不再局限于节日礼品,小规格、轻包装单块月饼出现在便利店、咖啡店乃至航空配餐中[3] - 消费升级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借助智能工厂建设、数字化供应链管理、AI品质管控等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
卖不完的月饼去哪了
经济日报·2025-10-16 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