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转让规模与趋势 - 四季度以来银行加速出清不良资产,百亿元规模债权资产转让频现,例如渤海银行拟挂牌转让约700亿元债权资产,广州农商行转让底价超120亿元的贷款资产包 [1][2] - 2024年10月仅6个工作日内,银登中心网站披露的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已达25条,转让主体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地方中小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等多类金融机构 [1][2] - 2024年二季度不良贷款转让挂牌规模大幅增长,未偿本金总额667亿元,同比增长108.8%,未偿本息总额929亿元,同比增长75.2% [3] - 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成交规模483亿元,同比增长138.8%,其中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规模370.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761% [7] 银行转让不良资产的具体案例 - 渤海银行拟转让资产涉及金额合计约700亿元,其中本金约499.37亿元、利息约104.36亿元、罚息约93.34亿元,该资产包截至2024年末账面价值约为483.1亿元 [2][5] - 广州农商行拟转让账面价值为121.32亿元的信贷资产,该不良资产包主要来自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38.78%)、房地产业(占比20.46%)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占比16.27%) [2] - 渤海银行拟转让资产中账龄在5年以上的债权占比55.20%,3年至5年占比30.47%,以长账龄资产为主,资产流动性较差 [5] 不良资产转让的动因与财务影响 - 转让不良资产可直接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减少资本无效占用,为下一年新增贷款腾挪空间,并提升资本充足率 [4] - 不良资产风险权重较高,转让出表后风险加权资产分母减小,资本充足率相应提升 [4] - 资产转让可改善银行资产流动性,银行将资金用于其他潜在优质资产投资可优化资产结构并取得更好回报 [4][5] - 部分银行转让底价高于资产账面价值,例如渤海银行转让底价488.83亿元高于账面价值483.1亿元,可带来贷款处置损益5.73亿元,对财务报表产生正向影响 [5] 行业背景与银行压力 - 当前不少中小银行面临资产质量承压、资本充足率下行和盈利能力弱化等问题 [1] - 截至2024年6月末,渤海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1.24%,较上年末下降0.39个百分点,广州农商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62%,较上年末下降0.90个百分点 [7] - 不良资产转让市场价格持续下行,2025年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平均折扣率仅为4.1%,平均本金回收率为6.9%,部分资产包起始价出现低于1折的冰点价 [7] 未来处置模式与发展方向 - 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将呈现总量稳中有增、结构持续调整的发展态势 [6] - 中小银行应积极探索多元化、专业化的资产处置模式,加强全周期、主动化、生态化不良资产价值管理能力建设 [1][8] - 银行可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对风险初现但仍有经营价值的客户提前介入,联合资产管理公司设计债务重组、资产剥离等综合方案 [8] - 可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对不良资产的回收率、处置周期进行更精准预测,有效防控风险 [8]
不良资产加速“甩卖”背后: 资产质量与盈利压力下中小银行谋求主动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