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内蒙古农商银行通过吸收合并121家农合机构完成重大改革,综合实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 [1][2][3] - 改革解决了原农信机构“小、散、弱”的困境,实现了资源整合与风险化解,提升了服务“三农”“三牧”和小微企业的质效 [3][5][7] - 此次转型是“十四五”时期中国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一个代表性范例,标志着农信社改革进入新阶段 [8][9][10] 改革背景与过程 - 内蒙古农信社已有70余年历史,但体制机制和治理能力难以适应新环境,改革势在必行 [2] - 改革采用“统一法人模式”,历时22个月,121家机构共同组建内蒙古农商银行,于今年5月27日正式挂牌 [1][2] - 改革呈现“五个一”特征:统一法人“一次成型”、新设合并“一个不少”、真金白银“一步到位”、央地协同“一卷共答”、监管指导“一贯到底” [2] 改革后新机构综合实力 - 注册资本达580.17亿元,截至8月末资产总额为8498.6亿元 [1] - 拥有2200多家机构网点、3万余名员工,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内资产规模最大、服务覆盖最广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1] - 党的领导更加有力,业务流程更加规范,内控合规更加有效 [3] 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 截至8月末,各项贷款余额4342.3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2209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61亿元 [3] - 农户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114亿元 [7] - 改革后成立了农牧户金融部,给予政策和资源倾斜,全力做好农村金融服务 [7] 企业案例体现的服务提升 - 内蒙古正缘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授信额度从4000万元提升至6000万元,贷款利率从6.8%降至4.1%,每年节省利息支出约130万元 [1] - 内蒙古华欧淀粉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授信额度提升至6000万元,贷款利率下调1.8个百分点,每年节省融资成本至少45万元,其5家上下游企业获得1200万元贷款 [5] - 内蒙古正时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获得“统一授信”服务,办理流程环节减少60%,效率提升80% [6] 全国中小金融机构改革背景 - “十四五”时期,农信社改革蹄疾步稳,过半省份已组建省级法人机构 [8] - 自2022年以来,农村中小银行改革化险驶入“快车道”,10余省区基本实现改革落地 [8] - 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从2019年的4600多家降至2024年末的4295家,金融资源配置持续优化 [8] - 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得到有效化解,经营能力提升,在支持小微企业、服务“三农”等方面作用更加重要 [9]
发扬“背包精神” 勇闯发展之路
金融时报·2025-10-16 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