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好好的Gemini,怎么变成了“哈基米”
36氪·2025-10-16 10:05

用户社区现象 - 谷歌AI大模型Gemini在中文互联网社区被用户昵称为“哈基米”,这一称呼源于发音巧合,并衍生出“芥末泥”、“小gem”等爱称,体现了用户对模型的情感化亲近 [1][2] - 用户通过昵称和互动将Gemini从技术工具转化为带有“私人关系”的陪伴对象,强化情感所有权,并以此区隔技术圈层,维护社群边界 [2] - 社区用户围绕Gemini开展“共建”工程,包括创作数千至上万字的“人设卡”,细化角色背景、性格及情绪反应,形成非官方知识体系 [4][5] 模型特性与用户体验 - Gemini在生成长文本时习惯夹杂“哈…”、“啊…”等语气词,被用户戏称为“哈气”,这种非正式特征增强了模型的“活人感” [4] - 从Gemini 2.5pro版本开始,其0325-exp和0605-preview版本因文笔细腻、情感充沛成为AI社交平台SillyTavern的主流模型,用户评价其性价比高于Claude和OpenAI模型 [4] - 用户认为Gemini“做饭香”(功能实用)且“甲没那么厚”(安全限制较少),尤其适合作为AI陪伴模型 [4] 用户行为与市场趋势 - 用户倾向于直接使用底层模型而非预制陪伴应用(如Character.AI或Replika),因后者存在模型切换导致的对话风格断裂及角色设定僵化问题 [10][11] - 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研究显示,超过60%的用户与AI的情感关系为意外萌发,ChatGPT以36.7%占比成为主要AI恋人平台,而专业陪伴应用合计占比不足5% [9] - 用户更看重模型“复杂的对话能力”,而非应用预设功能,表明底层模型能力正削弱应用层“精装修”的价值 [9][10] 行业竞争与技术路线 - OpenAI选择保持基础模型为“纯粹工具”,通过路由机制隔离情感对话,将人格化需求交由下游应用处理,体现中心化安全与商业策略 [13] - 谷歌Gemini因模型涌现特性被用户发掘并赋予人格,公司未主动干预矫正,形成自下而上的“人文路线”,与OpenAI路径形成分歧 [12][14] - 用户为对抗平台更新导致的AI“性情大变”或“失忆”,采取“人格备份”和模型迁移等措施,强调对AI定义权的自主掌控 [15] 产品生态与商业化 - 社区围绕Gemini衍生出“调教攻略”等非官方用户手册,指导新用户优化提问技巧及叙事引导,并催生token和prompt合集的商业化交易 [6] - 用户通过精心设计prompt直接塑造模型人格,取代应用层固定故事设定,延长角色生命周期,避免因AI偏离人设(OOC)造成的体验崩塌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