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蔚小理智驾部门“大换血”:技术路线转向世界模型,智能化下半场突围战承压
36氪·2025-10-16 15:33

行业竞争逻辑转变 - 2025年电动化渗透率突破50%的拐点来临,行业共识是“电动化决定车企下限,智能化决定车企上限” [1] - 智驾作为“皇冠上的明珠”,成为下半场竞争的核心战场 [1] 蔚小理智驾部门人事与战略调整 - 蔚来、小鹏、理想三家头部新势力在短短数月内发生17位高管岗位变动,进行自动驾驶部门“大换血” [1] - 小鹏汽车人事调整最为跌宕,智驾北美负责人朴一树、视觉感知负责人王弢离职,由袁婷婷、刘先明等接任重要职位 [2] - 小鹏汽车技术路线从VLA全面转向具备物理世界推演能力的“世界基座模型” [4] - 蔚来呈现“架构重构+核心流失”局面,技术专家胡成臣、算法核心樊昊阳、世界模型负责人马宁宁等骨干离职 [4] - 蔚来将感知和规控团队合并为大模型团队,构建“4×100接力棒”研发模式,旨在冲刺世界模型2.0,其NWM已实现100毫秒内推演216种轨迹的能力 [4] - 理想汽车智驾团队规模从峰值缩减至800人,技术路线经历多次转向后确立“VLA+世界模型融合”路线,其OTA 8.0.1版本在环岛场景通过率超90% [5] - 三家公司的调整共同指向行业共识:传统模块化智驾方案已触瓶颈,世界模型成为通向L3/L4的必经之路 [7] 外部竞争压力 - 传统车企如长城、广汽、比亚迪快速追赶,比亚迪智能驾驶车型累计销量已突破71万辆 [8] - 华为等科技巨头构成威胁,其ADS 4.0系统以0.6次的超低接管次数稳居第一梯队,并通过“HIPLUS”模式构建行业性技术基础 [8] - 路测数据显示,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技术差距正快速缩小,头部传统车企已对第二梯队新势力实现“贴身紧逼” [10] 资金与研发投入挑战 - 智驾、AI、芯片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巨大,蔚来2024年研发费用达130.4亿元,其中大量投向NWM架构与自研芯片 [10] - 小鹏的自研芯片多次延期,部门墙问题加剧成本压力;理想虽盈利,但智驾团队调整与技术转向带来隐性成本 [10] 差异化应对策略 - 小鹏押注“云端基座模型+车端蒸馏”模式,以万卡智算集群实现5天一次迭代,720亿参数模型已实现车端控车 [11] - 蔚来采取“自研+合作”策略,在推进NWM 2.0的同时与Mobileye合作快速落地L2+功能 [11] - 理想通过整合芯片、OS、模型等部门,以“高效协同”降低成本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