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产配置逻辑转变 - “美国例外论”的投资范式正在瓦解,全球顶级投资机构开始为美元资产增加对冲保护或考虑将资金从美国转向其他市场[2] - 美国市场面临估值过高、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以及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多重疑虑[2] - 东方汇理资管集团首席投资官警示市场可能处于“暴风来临前的宁静”[1][2] 中国市场吸引力提升 - 2024年9月24日的政策转向成为分水岭,引发港股和A股市场“绝地反弹”,国际投资者重新审视其投资价值[1][3] - 香港市场融资规模呈现指数级增长,从2023年的230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350亿美元,2025年至今已达760亿美元[3] - 欧洲长线机构投资者(如法国、德国和南美投资者)在中国股市反弹后迅速加配中国资产,并未因前期挑战出现大规模赎回[3] 外资对中国市场的战略配置 - 外资的重新配置是基于长期战略判断而非短期投机,路博迈邀请欧洲养老金公司来华沟通,后者对中国政策的连续性和执行效率印象深刻[3] - 华平投资在过去12个月内有两家被投企业在香港成功IPO,另有两家在排队,IPO市场重新开放对一级市场意义重大[4] - 华平参股的中欧基金和华宝基金在过去9-10个月的牛市中业绩显著提升,增强了其长期布局的信心[4] 中国市场从流动性驱动向基本面转变 - 外资机构认为当前牛市不仅是流动性驱动,更核心的是企业盈利等基本面发生变化[5] - “中国制造2025”规划推动的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了产业链科技含量和供应链韧性,改变了经济结构失衡问题[5] - 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性改革,如强制分红、常态化退市、打击造假等,为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生态基础[5] 港股与A股市场的协同效应 - 港股和A股市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港股牛市率先启动,带动全球投资者通过港股通和QFII等渠道配置A股资产,形成正向循环[6] - 港股发行多为连夜闪电配售且投资者基础以外资为主,而A股在监管流程和产品类型上完全不同[6] - 中国消费品牌国际化趋势明显,例如LABUBU玩偶品牌在欧洲拥有较高认知度[6] 中国企业全球化与盈利能力 - 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毛利率比国内高10%-15%,利润率的绝对值是国内的3-10倍,为投资者创造了可观回报空间[6][9] - 企业全球化转型是“十五五规划”中有价值的投资方向,比“出海”概念更深远[9] - 监管层在过去两三年去除了约70%的并购重组政策障碍,一级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7] “十五五规划”下的投资机遇 - 科技领域被视为“军备竞赛”,中国前20大科技公司中仅一家进入全球前20,占比1.45%,意味着巨大的市值增长空间[8] - 供应链安全备受关注,中国在半导体和AI应用需求占全球1/3到1/4,国内供给能力提升有望诞生与海外巨头并肩的企业[9] - AI时代数据中心和算力消耗的能源更多,安全、自主、低价的能源供给是国家战略需求[9] 消费升级与绿色转型 - 政策明确通过系统性推动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打造新消费场景,以应对外部不确定性[9] - 消费升级的关键在于财富效应、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以及供需关系调整(少工作、多消费)[9] - 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社会责任,也是中国企业出海、获得全球认同的生态保障[9] 中国资产的长期配置价值 - 中国权益资产在居民财富中占比仅11%,远低于发达国家,而27%资产仍放在回报率不到2%的现金和固收产品中,显示巨大配置空间[9] - 五年规划的连续性、可预测性和高完成度,为投资者提供了难得的确定性,是中国的独特优势[9] - 在不确定性上升的全球环境中,拥有明确发展规划、完整产业体系和巨大增长潜力的中国市场,正成为全球长期资本不可忽视的战略高地[9]
全球资本再配置:中国凭什么成为“美国替代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