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核心与目标 - 七部门联合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旨在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 - 方案核心目标为到2028年完成20项标准制定、打造50个领军品牌、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以塑造制造业发展新动能与新优势 [1] - 最终目标是通过典型模式普及、新模式涌现和产业生态优化,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 [1] 服务型制造定义与发展现状 - 服务型制造被定义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数智技术为支撑,将服务深度嵌入制造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新型产业形态 [2] - 该模式旨在延伸产业链、重塑价值链、构建新生态,实现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 [2] - 尽管已有政策推动其取得部分成效,但在关键技术供给、标准体系完善及分行业应用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 [2] 技术创新驱动 - 方案强调通过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编制技术清单来驱动服务型制造高质量发展 [3] - 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动感知、设计、交付、监测等共性技术攻关,并与工业智能技术联动 [3] - 面向共享制造、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重点场景,推动攻关成果的转化应用和迭代升级 [3] 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培育 - 方案提出发展检验检测、中试、技术推广等科技服务业,以及与数智技术结合的工业设计 [3] - 同时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物流服务等,为企业提供专业化赋能 [3] 行业应用与推广 - 政策导向为分类推进,在原材料、装备制造、电子制造、消费品等行业推进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普及 [4] - 加大力度推动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产业巩固优势,促进钢铁、石化、医药等产业提质增效 [4] 企业主体作用 - 引导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建立紧密协作关系,构建“硬件+软件+服务”的产业发展模式 [5] - 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其数字化转型,并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开放平台与中小企业合作 [5] - 计划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并支持培育转型方案提供商和公共服务平台 [5] 数字化赋能 - 方案提出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按需布局算力基础设施 [7] - 强调提升工业数据要素供给,推动数据资源化、资产化和要素化,建设高质量行业数据集 [7] -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型制造融合创新,引导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在重点场景应用,并提升安全能力 [7] 专项行动 - 方案明确实施共享制造培育提升、服务型制造品牌提升、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三项专项行动 [8] - 共享制造行动包括建设共享制造平台实现多工厂协同,以及建设共享工厂满足园区共性制造需求 [8] - 品牌提升行动旨在培育龙头企业和领军品牌,并通过四条路径塑造中国特色服务型制造品牌形象 [9] - 融合应用场景行动鼓励面向生产、消费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创新应用场景,并建立推广平台 [9] 实施保障 - 方案提出健全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服务,如开展服务型制造万里行等活动 [10] - 要壮大人才队伍,加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育,并深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拓展“一带一路”合作 [10]
服务型制造助力“中国制造”加速升级
国际金融报·2025-10-16 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