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 闻泰科技耗资332亿元收购的荷兰安世半导体在48小时内失去控制权,创始人张学政董事职务被暂停,99%股份被强制托管给独立第三方 [1] - 事件直接导致公司股价连续两天跌停,市值蒸发超过100亿元,公司总市值近500亿元 [1] - 美国商务部于2024年12月将闻泰列入“实体清单”,并于2025年9月推出“50%规则”,规定被实体清单公司控制超过50%的企业将面临同等限制,此举对严重依赖美国技术和设备的安世半导体构成重大威胁 [6] 并购历程与整合 - 2018年闻泰科技以332亿元估值收购安世半导体,被视为“小蛇吞大象”式交易,当时闻泰年营收不过百亿 [4] - 收购于2019年取得控制权,2020年完成100%控股,并保留欧洲管理团队,采用“中国控股、欧洲运营”模式 [4] - 整合初期顺利,安世半导体营收在2022年达到23.6亿欧元的历史峰值,毛利率从2020年的25%提升至42.4% [4] - 裂痕始于2021年,闻泰尝试收购英国Newport Wafer Fab遭政府阻拦,涉及荷兰初创公司Nowi的交易也引发不满 [5] 地缘政治与法律风险 - 事件并非单纯商业纠纷,而是安世欧洲管理层、荷兰政府与美国施压三方配合的结果,美国官员曾明确表示中国所有者控制公司“是有问题的” [6] - 荷兰法院在未经庭审、未听取申辩的情况下快速裁决,暂停张学政职务并托管股份,这种做法在欧洲商业法律实践中极为罕见 [6] - 事件反映出跨境并购中不对等的游戏规则,中国企业面临严格的外资审查、技术出口管制、治理结构限制等条款,而西方企业收购中国公司时则无此类限制 [8][9][10] - 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核心技术的路径在当前环境下已不可持续,涉及核心技术资产的并购政治风险极高 [20][22] 战略失误与教训 -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存在四大战略性失误:盲目依赖外国中介机构、缺乏与东道国政府的投资保护协议、未预先规划纠纷解决路径、缺乏国家级的专业支持体系 [14][15][16][17] - 许多企业为节省成本不愿多付5%的价钱获取由出卖方担保的“政治保险”,导致风险防控不足 [17] - 企业需要转向“强势国际化”,由中国专业团队主导并购项目,海外机构作为辅助角色 [14] - 必须加快推进供应链的国产化替代,实现关键设备、材料、软件的自主可控,以应对极端情况 [23]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安世事件开创的“事后冻结”模式可能被广泛效仿,将彻底改变跨境投资的风险结构,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所有技术投资都可能面临系统性风险 [24] - 事件表明在大国博弈时代,产权保护、契约精神等原则可能在国家安全名义下被搁置,企业需要更清醒、更强大地参与国际竞争 [25] - 出路在于下定决心搞自主研发,确保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在选择并购目标时更审慎地评估地缘政治风险 [22]
闻泰之殇:没有“御林军”的出海,是一场高成本裸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