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产业角逐进入下半场,AI从“锦上添花”变成“核心变量”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16 20:20

行业战略定位 - 人工智能已从技术选项升级为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变量,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1] - 智能网联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正在推动产品形态、产业格局、基础设施和出行方式发生深刻变革[3] - 汽车产业竞争的下半场哨声已经吹响,下半场将决定最终胜负[1][3][5] 中国产业优势 -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上半场已取得一定优势,并具备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服务需求,包括复杂的道路交通场景和海量的场景数据优势[5] - 产业链协同创新及基础设施优势明显,激光雷达、车载智能计算平台等软硬件供应链完整,信息通信技术全球领先[5] - 具备清晰的国家战略与系统的政策体系,相关部门联合启动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稳步推进自动驾驶汽车落地[5] - 乘用车市场新车L2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渗透率实现逐年快速增长[5] 技术发展与机遇 - 智能体支撑的车联网将通过多域多模态多传感器融合加边缘计算,构建全局交通态势图,决策逻辑动态适应,实时调整驾驶策略[6] - 国内头部企业芯片已可做到“一芯十屏”,即一颗芯片同时支持最多10个屏幕的显示和计算,未来汽车将成为一个大型计算中心[9] -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方向是群体协同和智能化,通过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云的互动,为智能体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来源[7] 政策支持方向 -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支持技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大算力芯片等关键技术突破[2][10] - 政策将促进跨界融合,深入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支持共建可信数据空间[2][10] - 将完善政策体系,加快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等相关标准制定,优化生产准入管理制度,规范产业竞争秩序[2][10] - 相关部门已发布《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行业典型场景广泛应用等目标[6] 面临的挑战 - 智能体时代的车联网面临标准与协同难题,“车路云一体化”依赖跨行业协作,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共享存在壁垒[1][8] - 存在算力成本控制和长尾场景覆盖的问题,机器驾驶应对训练数据中未充分涵盖的罕见场景的能力不足,构成潜在安全风险[8] - 通信路径多元化和感知系统智能化导致网络安全威胁升级,感知系统每秒产生100MB数据[8] - 部分关键技术尚未突破,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行业非理性竞争问题还比较突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