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开幕,中欧“汽车人”热议智驾规则全球协同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16 20:54

行业核心观点 - 智能网联汽车正从实验室驶向商业化落地,全球化与安全性成为行业发展的双轮驱动力 [1] - 自动驾驶正从技术概念走向规模化落地,但安全边界模糊与商业化成本高企是当前行业必须突破的两大瓶颈 [1] - 随着AI大模型、车路云一体化等技术的融合演进,行业正步入“聚生智能体”时代,平衡“创新速度”与“安全责任”是关键课题 [1] 全球法规协同与标准互认 - 欧盟计划在2025年建立“欧洲互联与自动驾驶汽车联盟”,并将在2026年开始建立大规模跨境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平台 [2] - 欧盟2025年7月公布的《通用人工智能行为准则》要求L2+级以上自动驾驶系统披露算法与数据来源,可能导致单车智能化研发成本增加15%-20% [3] - 欧盟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呼吁尽快重启中欧汽车领域对话机制,以应对复杂的贸易与地缘政治环境 [3] - 长安汽车已累计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内标准229项,倡议各国政府推动标准互认,实现“一次认证,全球通行” [4] - 北汽集团董事长指出《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明确了L3级以上系统的分责机制,建议加快L3级责任边界全国统一 [4] 技术演进与融合路径 - 智能网联汽车正从“驾驶工具”向“数字生活空间”跃迁 [5] - 智能体技术路径将经历“单智能体—智能体群—智联网”三阶段,最终实现车、路、云、星的深度协同 [6] - 中国移动提出“三网协同”方案,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其5G+北斗高精度定位累计调用次数达3.2万亿次 [6] - 地平线创始人提出“三年实现Hands Free,五年实现Eyes Free,十年实现Minds Free”的技术发展目标 [7] 商业化落地与安全挑战 - 蔚来创始人指出,当前辅助驾驶系统用户付费意愿低,只有当系统驾驶时长占比超过50%,订阅模式才能真正跑通 [7] - 针对自动驾驶安全事故,Momenta正与多家车企合作制定“试驾路线培训材料”,明确产品能力边界 [7] - 大众汽车集团强调每款车需完成3000公里安全测试才能上市,将消费者信任置于首位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