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圈地位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澳门-珠海”创新集群连续第二次入围世界百强榜[2] - 粤港澳大湾区被认为是全球唯一同时拥有人工智能软件与机器人硬件技术的地区,在软硬件一体化发展方面具备独特优势[8] - 香港的金融优势、深圳的科创土壤与广东的制造业基础形成互补,构建起从新材料、核心零部件到软件算法的完整创新链条[8] 类脑智能技术突破 - 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系统通过5台机柜构建了100亿神经元的规模算力,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类脑超级计算系统[1][3] - 该研究院实现了多项全球突破,包括全球首颗亿级神经元规模的可编程类脑晶圆计算芯片、全球首台全数字可编程的类脑晶圆计算机等[3] - 与欧盟用10个机柜做到10亿神经元规模算力的最先进水平相比,该系统的密度高了将近20倍[3] - 远期目标是完整构建一个具备860亿神经元的“人类大脑”,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可能颠覆现有AI模型效率与性能的新型算法[1][6] 体制机制创新 - 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根据区域特点及建设国际化科研机构的需要,制定了符合市场规律的招聘、薪酬与福利体系[5] - 研究院实施“负面清单”制度,在人才招聘、资金支持和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实现快速响应,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造力[5] - 研究院已集聚410余名科研和管理人员,引进科研团队33个,引进包括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研究人员16名[5] 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2025年1-5月,广东全省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达12.47万套、416.98万套,同比增长33%与8.2%[6] - 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四成,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6] - 越疆机器人在全球部署量已突破十万台,位列中国第一、全球前二,服务超过80家世界500强企业[7] 产业竞争优势与挑战 - 中国在人形机器人的硬件发展上已进入百家争鸣的阶段,得益于过去四十多年改革开放所积累的全工业品类与全产业链优势[6] - 在核心的人工智能领域,与美国相比在算法算力集成和规模效应上仍有差距[7] - 广东拥有从AI芯片、传感器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以及超大城市群提供的丰富应用场景,构成发展产业的独特优势[8] - 截至2024年底,广东已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31个和优秀场景99个,居全国首位[8]
从类脑智能到具身智能,特区寻找科技“新梯子”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16 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