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法治之道】AI伪造名人带货首案揭示数字治理底层逻辑
证券时报·2025-10-17 03:01

案件基本情况 - 2025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查处了首例利用AI技术冒用央视知名主持人名义和形象发布虚假广告的案件[1] - 涉案企业利用AI生成的主持人形象和声纹克隆技术,以每秒30帧的流畅度模仿真人微表情,构建信任基础进行商业欺诈[1] - 涉案产品为“深海多烯鱼油”,实际执行标准仅为糖果类普通食品,却宣称具有治疗头晕头痛、改善记忆等医疗功效[2] 欺诈手法与行业特征 - 欺诈模式具有典型数字时代特征:先用AI生成逼真形象构建信任,再通过话术包装普通食品为神药,最后利用算法推荐流量完成收割[1] - 企业构建了完整的虚假证据链,包括伪造的检测报告和用户评价,形成全链条造假模式[2] - 类似骗局已出现标准化操作流程和专业化分工的黑色产业链,涉及名人形象数据库采集、语音克隆模型训练和话术模板库建设[3] 平台监管漏洞 - 平台内容审核存在三重漏洞:对AI生成内容的识别技术滞后、对医疗宣传语敏感度不足、对高流量直播间监管存在选择性忽视[3] - 一个拥有88万粉丝的直播间能够长期进行虚假宣传,反映出平台责任真空状态[3] 法律与监管应对 - 执法部门在缺乏专门立法的情况下,创造性地运用《广告法》中关于禁止虚假内容的规定,实现对新型违法行为的精准打击[2] - 案件处理揭示出急需建立跨平台的联合监管机制以应对产业化趋势的整体性风险[3] 行业影响与社会治理 - 案件标志着公众维权意识觉醒,消费者从被动受害者转变为数字治理的参与主体[4] - 案件对技术开发者敲响伦理警钟,需在追求算法精度同时建立技术向善的自我约束机制[4] - 平台方需重新审视流量至上商业模式,将社会责任纳入核心考核指标,通过建立AI内容溯源系统等方式切断虚假信息传播链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