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1社论丨构建精准化监管体系,为汽车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17 06:33

行业政策与监管框架 - 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2025年力争实现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等数量目标[1] - 修订《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和《道路机动车辆产品准入审查要求》,全面提高企业在智能化、网联化、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及自动驾驶等方面的能力要求和生产准入门槛[2] - 构建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监管体系,包括通过成本调查与价格监测打击劣质产品倾销,规范账款支付,以及打击虚假宣传与商业诋毁等市场秩序治理措施[2] 行业发展挑战与风险 - 汽车产业发展面临内外部环境日趋严峻复杂,海外竞争加剧,有效需求不足、无序竞争等问题仍然存在,行业高质量发展与销量稳步增长面临压力[1] - 无序竞争导致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通过压缩研发周期、降低零部件采购价格等措施加快产品迭代和压缩成本,可能影响产品安全质量与售后服务保障[2] - 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过程中衍生新的安全风险,对企业和产品准入审查提出新要求,为行业管理带来新挑战[1] 市场拓展与基础设施支持 - 为加快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拓展,方案提出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推动25个试点城市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70万辆以上,并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3] - 印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目标到2027年底在全国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3] - 加强充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与供给,特别是实现农村地区公共充电设施全面覆盖,将有利于促进电动汽车消费并开辟新的增量市场[3] 行业战略定位与前景 -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发挥着工业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1] - 汽车行业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我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已居于世界引领地位[3] - 通过加强前端精准化监管结合后端提振消费的措施,旨在实现汽车行业经济发展质量与数量的预期目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