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引擎,其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系统性、多元化新需求 [1] - 银行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其综合金融服务体系的优化是推动新型工业化落地的关键力量 [1] - 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正推动银行机构从资源配置、产品创新、风险防控等多维度构建与新型工业化适配的金融服务生态 [1] 政策引导 - 2024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明确要求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提升中长期贷款占比 [1] - 2025年8月,央行等七部门发布指导意见,提出构建"贷款+债券+股权+保险"联动的金融工具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引入耐心资本 [1] - 系列政策从顶层设计打破传统信贷局限,推动银行从单一融资提供者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型 [1] 当前银行服务实践与成效 - 头部银行已构建"商行+投行""境内+境外"双协同机制,通过全链条资金调配激活供应链融资活力 [2] - 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重点产业链推出专项服务举措并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 [2] -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通过专利价值评估突破轻资产抵押限制,首台(套)装备保险依托保险补偿机制分担技术落地风险 [2] 现存挑战与结构性难题 - 资源配置失衡问题突出,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中长期资金需求尚未充分满足 [2] - 中小企业仍面临融资可得性不足的问题,风险与收益匹配机制尚不健全 [2] - 数字化服务能力滞后于产业需求,跨机构数据壁垒导致对企业技术价值评估精准度不足 [2] 优化方向与关键举措 - 资源配置需强化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落实制造业信贷计划单列,将更多资金投向基础零部件、工业软件等薄弱领域 [3] - 产品创新需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对初创期企业侧重股权融资与知识产权质押,对成长期企业提供并购贷款与跨境金融,对成熟期企业开展绿色信贷与资产证券化 [3] - 服务模式应深化"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通过应收账款融资、仓单质押等工具打通上下游资金循环 [3] 数字化转型与风险防控 - 银行需依托大数据构建科技企业专属授信模型,建立"看技术、看团队、看未来"的评估体系,突破传统逻辑 [3] - 需健全风险分担机制,通过与政府产业基金合作、发展科技保险等方式分散研发创新风险 [3] - 在绿色金融领域,应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对接工业绿色转型需求 [3] 生态共建与政策协同 - 银行应主动对接国家级产业基金与制造业创新平台,参与"资金支持+平台孵化+产业对接"的生态闭环建设 [4] - 监管部门需落实尽职免责制度,优化不良贷款处置流程,为银行信贷投放解除后顾之忧 [4] - 产融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环将推动制造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5]
【头条评论】 优化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助力新型工业化
证券时报·2025-10-17 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