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阶段与核心驱动力 -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技术定型试错阶段转向规模化放量阶段,行业增长斜率处于最大发展阶段 [1] - 政策引导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成为两大核心驱动力,加速订单落地与产能筹备 [1] - 当前产业已清晰呈现“技术定型+订单落地+量产筹备”的递进逻辑,2026年行业需求有望实现五到十倍增长 [3] 技术路线与场景拓展 - 技术路线从探索试错转向基本定型,形成以旋转关节模组为主和特斯拉引领的线性关节模组主导的两大技术阵营 [1] - 软件、硬件、供应链全链条实现突破,特斯拉Optimus Gen3设计已基本定型,将于今年底正式落地,搭载纯视觉AI训练方案与类人精细操作能力 [2] - 场景从单一工厂拓展至餐厅服务、家庭等社会化领域,国内市场通过“政策订单+场景验证”模式推进,优必选Walker系列已斩获数亿元合同,覆盖工厂协作、公共服务等多元场景 [3] 供应链成熟与产能准备 - 国内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供应链,包括电机、行星滚柱丝杠、减速器、传感器、轻量化材料等核心零部件 [3] - 供应链自主可控,不同于2015年工业机器人国产化启动时外资份额占比超90%的状况 [3] - 政策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推动关键零部件突破,上海等地区将核心零部件纳入重点扶持范围,宇树、智元、云深处等企业获得行业批量订单 [4]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 - 协同效应体现在三个维度:特斯拉积累的120亿公里路面数据赋能机器人环境感知;FSD自动驾驶系统与机器人AI大脑实现底层复用;汽车产业的大规模制造与成本控制经验迁移至机器人生产 [5] - 人形机器人板块表现突出的公司多来自新能源车产业链,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电驱动、精密加工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可快速切入机器人核心部件供应 [5] 产业进度与投资策略 - 特斯拉Optimus Gen3的定型是关键节点,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是产业分水岭,2026年有望实现5万台量产,2030年冲刺年产百万台目标 [6] - 未来三年人形机器人将大规模进入工厂场景,五年内有望渗透至部分家庭与社会化服务领域 [6] - 投资配置三大核心逻辑:绑定特斯拉等海外头部企业的核心零部件环节(如灵巧手、关节总成、行星滚柱丝杠);国内龙头企业(如宇树、智元、华为、小米)的生态链;具备技术稀缺性的细分领域(如云深处的特种环境技术) [7]
人形机器人迈入量产 把握赛道投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