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技术路线演进 - 脑机接口技术通过电信号解码或编码大脑活动,传统电学脑机接口依赖植入电极记录或刺激神经元放电 [3] - 电学脑机接口在科学界已发展三四十年,产业界近10年出现多家公司,例如Neuralink已成立10年多 [4] - 超声脑机接口作为新兴路径,借助超声波非侵入式读取血流信号来解码大脑活动,提供全新平台 [3][16] 超声脑机接口的技术优势 - 超声脑机接口对全脑的覆盖范围显著优于侵入式电极,同等设备大小下可对大脑体积25%成像,而Neuralink电极仅覆盖大脑皮层表面的千分之1.3 [17][12] - 在时间分辨率上,超声脑机接口的血流信号成像可达0.5秒至1.5秒,优于功能核磁成像的数秒延迟,但略逊于电学信号的10微秒级实时性 [20][13] - 该技术具备非侵入或半侵入特性,无需破坏硬脑膜,安全性更高,且设备可设计为头盔形式,易于商业化应用 [25][26][27] 主要应用场景与商业化进展 - 超声脑机接口初期适应症以“写”为主,聚焦慢性疼痛管理,临床试验显示患者经40分钟治疗疼痛感下降60%至70%,效果可持续7天 [24] - 其他重点应用方向包括中风后康复、阿尔茨海默病、睡眠障碍及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通过调控特定脑区血流和代谢发挥作用 [32][35][36] - 医疗器械拿证周期较长,二类器械需3至4年,三类器械需7至10年,超声用于大脑调控的科学验证近年才起步 [29][31] 行业竞争格局与资本动态 - 美国已有四家主要超声脑机接口公司获得融资,包括Spire、Nudge、Forest Neurotech和Sanmai,Nudge在A轮融资1亿美元 [40][41][43] - 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新创立的Merge Labs结合基因编辑与超声波技术,选择与Neuralink不同的技术路径进行布局 [1][43] - 中国在该领域具备患者人群多、临床实验成本低及动物实验政策相对宽松的优势,有望更快推进商业化 [39][67] 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前景 - 人脑作为“湿件”具备存算一体架构,功耗仅25瓦,远低于晶体管数量相近的英伟达H200 GPU的上万瓦功耗,为AI能效优化提供方向 [54] - 顶级AI科学家如Demis Hassabis正探索人工智能虚拟细胞,旨在通过模拟细胞反应提升新药研发效率,其公司Isomorphic Labs融资6.5亿美元 [58][60] - 大语言模型基于高浓度语言信息,下一代AI需结合具身智能与物理世界互动,脑机接口有望在此融合中扮演关键角色 [63][64] 中美市场差异与投资价值 - 中美硬科技公司估值已脱钩,中国脑机接口公司平均估值约3亿美元,而Neuralink估值达120亿美元,中国临床实验成本仅几十万人民币,远低于美国的100万至150万美元 [66][67] - 生物医药领域成为中美资本尚可协作的领域,NewCo模式利用中国研发临床优势与美国市场结合,正成为投资热点 [68][69] - 电学脑机接口商业路径明确,而超声脑机接口代表从0到1的探索,两者技术赛道不同但均具备长期发展潜力 [70]
挑战Neuralink,硅谷大佬争相涌入的超声脑机接口是什么?
36氪·2025-10-17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