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别再将科技绑上地缘博弈的战车
环球时报·2025-10-17 11:11

美国数字霸权的建立与表现 - 美国通过主导全球信息通信技术生态建立数字霸权,包括对核心芯片和网络协议等硬件与标准的垄断[1] - 美国政府利用《外国情报监视法》702条款等法律工具,强制要求科技公司在通信设备中开设后门,将其转化为情报采集点[1] - 美国借助在电脑和移动终端操作系统方面的垄断地位,采集海量数据,并通过“五眼联盟”等情报网络构建全球态势感知能力[2] 数字霸权的应用与影响 - 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进行全球绞杀,旨在压制技术竞争对手并维持自身技术代差[3] - 美国通过《云法案》强化跨域数据控制,可强制要求企业交出存储于全球的用户数据,将数据霸权凌驾于他国主权之上[3] - 数字霸权的对内应用依托用户数据构建“信息孤岛”和“信息茧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政治对立和文化认知鸿沟[2] 数字霸权引发的反噬效应 - “棱镜门”事件导致美国全球信任破产,其关于“他国数字威胁”的指控失去公信力,引发各国对数据主权与网络安全的重新审视[3] - 美国的行为引发全球性网络安全担忧,导致“主权互联网”和数据本地化浪潮兴起,可能造成全球互联网空间的分裂和碎片化[4] - 美国推动的对华“脱钩断链”难以实现,反而冲击其自身科技生态的完整性与竞争力,并促使中国科技走向自立自强[4] 中国科技企业的角色与应对 - 中国科技企业如华为在自主创新和技术实力基础上拓展国际市场,成为美国数字霸权下被污名化和打压的受害者[2] - 中国科技企业通过技术攻坚走出一条“自主可控”的道路,成为旧有垄断格局的破局者[5] - 中国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和《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强调开放合作共赢,为世界提供区别于霸权模式的数字治理方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