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固收+”基金市场表现 - 2025年在权益市场回暖带动下,“固收+”基金收益弹性凸显,超过95%的产品实现正收益,其中近5%的产品年内收益超过15% [1][2] - 可转债基金表现尤为突出,成为领跑者,部分产品如南方昌元可转债A年内收益超过38% [1][2] - 核心指数年内均显著上涨,其中可转债基金指数涨幅达19.05%,偏债混合型基金指数上涨5.68%,混合债券型二级指数上涨4.8%,混合债券型一级指数上涨2.09% [1] - 绩优“固收+”基金在资产配置上展现出共性,权益端普遍超配科技行业(电子、计算机),转债端则重仓金融类转债 [3] - 具体产品方面,博时转债增强A自2010年成立以来年化回报达5.39%,位列同类第一,2025年以来收益超过26% [2];鹏华可转债A近10年总回报为86.87%,位居同类榜首 [5];华安智联A近三年总回报超过61%,位列偏债混合基金同类第一 [6] “固收+”基金规模与周期演变 - “固收+”基金规模自2024年四季度起连续三个季度增长,迎来第三轮扩容周期,2025年年中规模再度站上2万亿元大关 [1][11] - 与以往依赖新发产品不同,本轮规模增长的主导力量是存量产品的持营 [11] - “固收+”基金已经历两轮明显扩张周期:第一轮在2015年,规模初具雏形;第二轮在2019至2021年,规模于2019年突破万亿,并在2021年末触及2.8万亿元历史峰值 [8] 市场竞争格局与资金流向 - 市场竞争形成“一超多强”格局,易方达基金规模遥遥领先,截至2025年上半年,“固收+”规模排名前五的分别为易方达基金(2238亿元)、招商基金(1053亿元)、广发基金(999亿元)、景顺长城基金(947亿元)和汇添富基金(823亿元) [16][17] - 头部效应显著,前十家机构规模合计占据近半壁江山,但自2022年市场回调以来,头部集中度出现小幅下滑 [18] - 部分基金公司通过多元化产品线和差异化策略实现弯道超车,例如景顺长城基金、中欧基金与中银基金在短期(近半年)规模增量上表现突出 [19][20] - 资金端驱动力量演变:从2015-2016年的机构“委外”资金,转变为2019-2021年“理财搬家”的零售资金;2025年以来,在低利率环境下,机构与个人投资者共同入场,但机构资金显示出更强的稳定性 [15] 产品策略与机构观点 - “固收+”策略以固定收益资产构建“安全垫”,“+”的部分通过股票、可转债等资产增强收益 [2] - 机构普遍认为“固收+”策略在当前市场中仍具备不可替代的配置价值,是投资者在控制风险前提下分享资本市场红利的理想选择 [21][22] - 低利率环境是推动“固收+”需求的重要因素,例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多数时间低于1.8% [22] - 针对投资者,建议重点考察产品的卡玛比率(年化收益/最大回撤),以衡量单位风险所对应的收益能力,并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匹配不同波动水平的产品 [25]
固收+”战局升级:95%产品赚钱背后,策略驶入“微雕时代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17 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