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王筱雯:“新中国第一馆”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 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2025-10-17 20:30

博物馆历史与地位 - 辽宁省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座博物馆,原名东北博物馆,于1949年7月7日对外开放[4][6] - 该馆在创立初期有多项创举,包括建立说明员制度、开展文物清理、古画临摹、流动展览、考古发掘等,奠定了现代博物馆事业的基础[6] - 馆藏文物近12万件,其中书画类藏品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体系完整且品质精良[7] 馆藏特色与价值 - 藏品包括世界上最早的楷书墨迹《东晋佚名曹娥诔辞》、张旭《古诗四帖》、宋徽宗《千字文》与《瑞鹤图》、唐周昉《簪花仕女图》等稀世珍品[7] - 地域文化独特性显著,如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三燕文化为研究魏晋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提供了重要资料[7] - 辽宁作为连接中原农耕文明、草原游牧文明与东北渔猎文明的枢纽,其文物体现了多民族文化从相遇、相融到共生的历程[6][15] 展览与文化活动 - 近期举办"山海共融和合共生"主题展,设置8个单元,展出600余件文物藏品[3] - 通过中秋节花灯制作活动、"堂堂溪水汇海洋"张书旂绘画作品展等吸引观众,国庆假期活动丰富[1][3] - 针对不同游客需求,外地游客更关注地域文化及书画展,本地游客则注重参与特色互动活动[10] 文物活化与创新 - 通过深耕传统文化内涵与满足多元需求,开发簪花仕女鲜花饰品、丝绣手绘系列、齐白石系列等文创产品[10] - 推动文物与科技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打造沉浸式数字体验展,促进数字化转型[10] - 加强跨界合作,如与辽宁歌舞团推出情境剧《国宝辽宁》,以舞蹈、器乐等形式让文物"跃"上舞台[10] 教育与社会功能 - 在民族文物研究中强化"交融性"挖掘,注重文物背后的互动基因而非单一民族符号[18] - 通过"文物+教育"模式,将民族文物融入中小学思政课、高校课程及研学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历史认同感与现实归属感[18] - 利用现代技术如多媒体展示手段,弥补文物陈列的空间局限,满足观众的深度认知需求[17]